本报讯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和芦山地震五周年前夕,由成都理工大学黄寰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既是黄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也是其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合作研究项目成果,是作者多年来关注灾区、服务灾区的心血结晶。
十年来,汶川地震灾区和芦山地震灾区的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都得到了高速发展,恢复重建工作皆已完成。然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外部助力逐渐减弱与次生灾害仍然频发的双重因素下,灾区又当何去何从?《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一书以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阶段特征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在依托恢复重建时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绿色循环为主方向,以产业升级为着力点,以开放合作为突破口,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让民众在生命财产有保障的情况下分享到发展的红利,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新局面。通过对恢复重建时期和后重建时期的时间维度和发展目标的差异研究,该书从思想变迁、制度改革和协调路径等多方面为灾区的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探索实现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科学适度发展、空间均衡发展、开放共赢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公平共享发展“六大发展”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为此书作序,认为该书从战略思想的高度认识到后重建时期的长期性,紧扣灾区社会发展主题。同时,从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视角探索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模式,“既是环境经济学特别是灾害学科发展的一大创新,也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