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挺立、高铁奔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走进了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感悟科学家精神,汲取奋斗力量。
事迹陈列墙
时空对话板
精神丰碑 矗立不朽
穿过重重楼宇和苍翠草木,探班员来到了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推门而入,只见基地中央矗立着一尊黑色雕像,雕刻的正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雕像中的他身着剪裁合体的燕尾服、右脚正大步向前迈进……从眼前的雕像中,探班员依稀能感受到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时的决心和勇气。
讲解员告诉探班员,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具有交大特色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以主题展览的形式,打造了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再现了在西南交大工作过以及学校培养的64位中外院士、38位勘测设计大师的部分书信、手稿、图纸、证章、照片、影像等。同时还展示了近年来西南交大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且为此奋斗不懈的先进典型。
在室外展区,探班员看到了詹天佑先生工作的照片、座右铭和亲笔书信。讲解员解释说:“詹天佑先生作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在一百多年前用他坚韧的脊梁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基石。我们此次放在首位展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是希望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学子们,把先生严谨认真、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下去。”
室外展区还依次展陈了茅以升、林同骅、沈志云等十位心怀祖国、科学救国的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先进事迹。探班员在展板上看到了一张记录沈志云院士1999年在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忙碌的黑白照片,黑白两色交织出了沈志云院士革故鼎新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锐气。讲解员告诉探班员:“1982年,沈志云院士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为了研究如何定量确定轮轨润滑的力学特性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利用假期,用实验室二十多台计算机不分昼夜的计算。年过半百的他饿了渴了就去自动售卖机上买一些饼干和水,困了就在沙发上打盹,就这样经过数天不眠不休的计算,终于研究出了破题之法,就是后来著名的沈氏理论。”
现场还展出了一张布满植物标本的照片,从展出的资料中得知,这只是钱崇澍院士足迹遍布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收集到的一万多号标本的一部分……从展出的这些实物和事迹中,探班员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虽研究领域不同,但为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却是不谋而合的。
书信、手稿展陈
留言墙
薪火相传 踵事增华
科研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事业,育人就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最好体现。来到室内展区,抬眼望见的是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西南交大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及其所在团队,在传承、践行科学家精神方面的事迹陈列。
讲解员手指着一张合影说道:“西南交大一直注重对新人的培育,这张照片就是翟婉明院士领衔的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教师团队的合影。团队一直致力于将教学、科研、教师、学生四者组成‘教—研—师—生’共生系统,从而形成了协同育人的理念。”聊起翟婉明院士,讲解员说,如今年过花甲的翟婉明院士仍旧整日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育新人。
而西南交大何川教授带领的交通隧道工程教师团队,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融入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多年来,何川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跋涉在艰险山区,持续在高海拔山岭长隧道、高水压大断面水底隧道开展科技攻关,一边工作一边传授知识。展陈区的一张该团队在川藏铁路色季拉山隧道工地前的合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在科研这条路上,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据讲解员介绍,目前,西南交大将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成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同时,为了给观展的大中小学生讲好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基地特意在室内展区设立了致敬科学家留言墙,观展的人可以在留言墙上留下致敬科学家的话语。笔者看到,其中一个留言写道:“通过展览,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在学习中,我也要坚持不懈,在剩下的百日时光里拼搏奋斗,向自己坚持的方向不断前行。”
矗立在室内大厅中央的一块时空对话板,一面刻有科学家座右铭,一面书写了西南交大师生致敬科学家的话语,内容遥相呼应。讲解员介绍说,西南交大师生不仅从语言上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他们致力于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化技术研究,致力于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致力于高速列车运行关键技术攻关……新一代西南交大师生正以自己的方式“仰望交通领域的科研星空,致意满天‘星辰’”,在各自岗位上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也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风华正茂”。
参观结束后,讲解员向探班员介绍说,未来基地会继续扩大展陈规模,丰富展览内容。希望每一个到基地观展的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能在科学家精神的感染下,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