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4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探索丘区粮食发展道路
仁寿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本报讯 近年来,眉山市仁寿县紧紧围绕打造“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目标,立足县情农情,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针对性补齐短板弱项,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有效路径。

仁寿县针对丘区粮食生产“种哪里”“谁来种”“怎样种”“不想种”等难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紧盯丘区粮油生产最大面积、最强农技、最新模式和最高效益“四最”目标,着力打造国家级粮油园区,丘区粮油生产先行区和样板区。

按照“多规合一、集群发展、项目支撑、多产融合”的思路,该县突出打造“一核三带四基地”示范样板。“一核”指以珠嘉镇、青岗乡、方家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新建万亩稻麦水旱轮作园区,打造“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核心区;“三带”指围绕县域六大片区,打造以麦玉豆、稻油、稻麦为主的60万亩粮油产业带;“四基地”指立足仁寿县丘陵地区平坝、浅丘、深丘典型地貌,建设4个万亩麦玉豆(薯)、稻麦(油)、稻菜、玉(橘)豆粮经统筹典型示范基地。全县各乡镇集中打造1个1000亩以上粮油示范片,每个村(社区)集中打造1个100亩以上示范田,力争到2025年,全县基本建成“万亩园、千亩片、百亩田”的“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

同时,该县创新模式,探索推广丘区示范区“山水林田湖院房”农村整体规划模式、“山顶林木、山腰粮果、山下粮油”丘区种植模式和高标准农田+“旱改水”+节水灌溉“三箭齐发”模式,破解丘陵地区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户居住分散、农业机械化率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等难题;创新推动丘区示范区农村产村共融发展和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提升模式,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整治农房“蓝顶子”、建设农村“四小园”,集中资源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天府粮仓”建设、农业园区创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三创”叠加、互促共赢。

在保障“种粮地”方面,仁寿县巩固农村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推行“农户自营、主体流转、代耕代种、集体收储”四种撂荒整治模式。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逐地块确定耕地保护位置、面积、种植要求,全面推广发放耕地“电子身份证”,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田间巡、群众报”五位一体常态化监管体系,确保耕地只增不减、粮地只多不少。

在保障“种粮人”方面,仁寿县强化土地流转服务,鼓励通过置换并地、集碎为整等方式吸引优秀农民工、大学生、新乡贤、职业经理人等返乡兴业创业,形成“头雁”效应。积极推动党组织负责人按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带头领办农机、劳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实现农业机械高效利用,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解决劳力短缺、“高龄农民”等种粮瓶颈问题。

在保障“种粮技”方面,仁寿县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品种试验,筛选出符合仁寿县墒情、综合抗性好、优质稳产的主导品种。研发推广适合丘区耕作的农机装备,大力推广机插机播、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探索“节水降本、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模式,率先在“一核四基地”适度规模经营区域开展试点示范。

在保障“种粮利”方面,仁寿县大力宣传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农户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民惠农政策,同时创新联结“公司+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利益,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郭侨 潘建勇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