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6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关于内江市东兴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考

■ 余梅

内江市第八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并赋予东兴区建设“城市经济新引擎、绿色低碳宜居地”的目标定位。为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笔者立足东兴实际,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梳理了发展现状、困难短板,对下一步发展的规划布局、路径对策等作了一些思考。

东兴区城市经济现状和问题

“十三五”以来,东兴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城市经济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规模上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186.9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6.80亿元,年均增长6.9%,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区)。其中,新培育规模企业18户,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东兴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9.5%,增速全市最快。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五年增长4.5倍,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县。2020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4.8%;五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5.89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1.0:21.1:57.9,与2016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9个百分点。从人均上看,人均GDP从2016年的24442元增加到2020年的33901元,增长38.7%;人均财政收入从2016年的2135元增加到2020年的5014元,增长134.8%。

城市规模有序扩张。城市区域面积及城市道路面积建设迅速。五年间,实施内江“双百”城市建设项目153个,建成区面积达51平方公里,建成城市主次道路71条。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2020年城镇化率达55.2%,比2016年提升5.7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53元,较2016年增长37.4%。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绿化面积稳中有升。2020年绿化覆盖面积达1768.27公顷,比2016年增长28.5%;绿地率达36.5%,比2016年增长4.0个百分点。城市综合设施逐步完备。推进20余条旧城道路维修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5个,新改建综合农贸市场8个、城区公厕187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1509处。

近年来,东兴区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东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7.5%,不到两成;从全省类区来看,2020年东兴区除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城市主城区第2位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未达到城市主城区的平均水平。二是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有待完善。一方面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工业结构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层次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产业投资较少,特别是对经济有较大带动的重大工业项目投资更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需持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需要推进道路、水电、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提升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四是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还需加大。2020年和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较往年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在噪音油烟、粉尘排放、污水处理等方面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东兴区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按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的新要求,随着“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叠加,为东兴区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省级层面来看,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东兴区处于川南城市群和南向开放范围,将迎来发展契机。同时,省上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为东兴区加快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基础设施等内容提供了政策支撑。

从市级层面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支持东兴区建设“城市经济新引擎、绿色低碳宜居地”,作为内江建设滨水宜居公园城市的主战场,东兴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将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做大经济总量、拉动投资消费、汇聚人气商气等方面具备巨大潜力。

从自身发展来看,东兴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五区四地”,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产业发展、争资争项等决策部署和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创建全省基层人才工作先行区,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东兴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区)。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东兴经济开发区园区承载能力,通过支持优质企业入园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招商、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改造等方式打造各类产业园中园,逐步形成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机械智造+新装备、食品饮料+中药制药等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长江现代大健康产业加工基地建设,依托中药材产业基础优势,加紧布局一体化产业链,形成以天冬为核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建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重点引入大数据平台、云储存、数据安全等基础软件开发企业及项目,发展以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是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平安金服等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打造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整合城区沱江沿岸资源,提升改造东兴老街为休闲购物街区“打卡地”,打造沱江左岸滨江休闲带。有序推进万达·内江文旅城、长江森林公园建设。加快大千美食街、万达金街等特色街区发展,推进大千菜系与内江历史文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响“大千美食之乡”品牌。打造“甜妹子”等服务品牌,建设成渝地区家政服务输出基地。对接全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建设椑木新城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完善健康养老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康疗养生养老度假区。三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打响“中国天冬之乡”品牌,实施中药材“七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园、中药材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引进中医药全产业链科技企业,研发天冬系列产品,持续壮大天冬主导产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引进生猪产业企业和项目,加快生猪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生猪产能。同时,持续壮大蚕桑、青花椒、巨黄竹万亩产业。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强化农产品加工配套。深入谋划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和烘干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建设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服务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统筹利用生产空间,打造主次分明、功能合理的“一核两翼三轴一廊两区”协调发展空间新格局。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大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光盘行动”等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商东兴。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水平。完善交通网络,着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乡道和高密度农村公路相互衔接、外联内畅,逐步构建起区内大循环、对外大连通的交通格局。完善医疗、文化、教育、康养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生事业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三是发展城市品牌经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城市核心商圈,持续培育万达广场、天成国际等城市综合体,促进商贸繁荣发展。以谢家河省级商贸示范圈为载体,大力引进大型骨干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打造新的商务中心,逐步建设成渝现代商贸配套基地、集聚优势产业和先进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注重全面立体开放实效,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一是主动融入开放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配套成渝,错位发展,加强渝西川东毗邻区域合作,协同推进项目布局、平台打造和专项规划编制。探索与泸州、永川等地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共建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四向拓展、突出南向,借力重庆内江协同发展轴线,借助重庆港口扬帆“出海”。二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围绕三次产业发展,积极参加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国企内江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一批壮产业、延链条、调结构、促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入一批科技前沿、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东兴民营经济22条”“优化营商环境20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专项督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持续规范集中审批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有序共享,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由“能联、能通、能办”向“好办”转变。持续推进“311”干部帮扶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作者系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副书记、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