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7 期 / 第1版:要闻
四川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本报讯 61日,记者从四川省科协获悉,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上,我省1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8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先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开云,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张卫华,四川农大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室主任周小秋,电子科大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院长张小松,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蚕业管理站高级农艺师何建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经中央批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此次表彰共授予10个团队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予28名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授予258名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本报记者 肖小红)

 

>>>人物名片


冯小明,1963年出生,四川省武胜县人,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设计合成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获得了具有原创性和特色的优势手性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重要不对称反应,如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国外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有效方法。部分催化剂已成为商品化试剂销售,被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和公司成功应用。现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入选了“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以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中国化学会2007年“有机合成创造奖”和2016年“手性化学奖”;获2009年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模范教师、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担任4个国内刊物编委或顾问编委和6个国际刊物Advisory Board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