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什么?

 杨林

当患者存在肾小球肾炎、多个肺结节、长期鼻窦炎或耳炎、眶后肿块、巩膜炎等临床表现时,医生可能会让其到检验科作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因,辅助诊断病情。那么,ANCA到底是什么?ANCA呈阳性有什么临床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对外来物质产生反应,如果身体受到了致病菌的入侵,免疫细胞就会产生针对其特异性的武器——抗体,抗体与致病菌结合后引发一系列“杀伤”过程,最后将这个入侵者消灭。可是当出现免疫系统紊乱时,免疫细胞敌我不分,就会产生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故出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目前,已经有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EL)、乳铁蛋白(LF)等10余种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被证实为ANCA的靶抗原,其中以PR3MPO最常见。根据这些成分所在细胞浆中的位置,可区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胞浆型是不均匀分布在整个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主要是PR3;核周型(P-ANCA)围绕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周围的平滑带状分布,主要是MPO。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可以区分C-ANCAP-ANCA,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见其内含有多种抗原成分,如PR3MPO

间接荧光免疫方法(IIF)是检测ANCA的常用标准方法。它是区分C-ANCAP-ANCA的基础,有较高敏感性,可半定量,但IIF测定的是总ANCA,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用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作为补充。由于多种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抗核抗体(ANA),用IIF法检测ANCA时,会产生干扰实验结果的判断。为避免干扰现象,通常会采用四基质联合的检测方法。此外,为提高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检测ANCA一般建议同时做IIF初筛和确认实验,以提高ANCA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做单独初筛或单独确认实验,以免降低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还不能仅检测抗PR3MPO两种特异性抗体,这样容易限制ANCA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用IIF检测时,仅使用乙醇固定的粒细胞片,这样不能严格排除ANA的干扰,容易出现假阳性。

如果只检测C-ANCAP-ANCA这两种类型ANCA,并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要结合PR3-ANCAMPO-ANCA的检测结果,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ANCA呈阳性可能出现在以下情况:

1.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又称魏格纳肉芽肿)主要是C-ANCAPR3-ANCA阳性(对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为70%,如存在肾脏受累的GPA,则敏感性达90%)。

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主要是P-ANCAMPO-ANCN阳性(ANCA对于其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敏感性仅40%)。ANCA通常在AAV发病初期水平较高,如果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AAV,建议运用其他方法再次复查,但其检测水平不能提示已诊断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及缓解情况。

3.药物诱导性血管炎:他巴唑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等药物,少见如普鲁卡因酰胺、别嘌醇、青霉胺、奥氮平等药物均可诱发血管炎的产生,可有ANCA阳性,一般滴度较低。

4.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囊性纤维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毒感染(如HIV)、真菌感染(如着色真菌病)、原虫病(如阿米巴原虫病)等,均可能导致ANCA呈阳性,但诊断意义不大。

5.其他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高度特异性,诊断敏感性达90%),均以P-ANCA阳性为主,且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特发性肺间质病变和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也有ANCA阳性的可能,但阳性率不高,不作为诊断依据。(作者单位:遂宁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