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5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用科技成果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记2018年“四川省优秀教师”杨存建教授


人物名片:杨存建,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遥感与GIS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地表遥感应用研究所负责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8年“四川省优秀教师”获得者。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此,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努力着,奋斗着。”杨存建说。

这些年来,杨存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展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学术魅力。

永不停歇的逐梦之路

1984年,杨存建进入四川农业大学的林学专业学习;四年后,又进入西南林学院攻读森林经理专业林业遥感方向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从事林业遥感和资源调查监测方向。1992年,杨存建的关于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编制西双版纳森林植被图及其动态监测的研究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不断充实自己,杨存建后来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再次进入中科院,从事地理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完成博士后的学习后,杨存建选择投入教学岗位,在四川师范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身为教授的他,尽管承担了繁重的科研工作,但他仍长期坚持为学生上课,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前沿科学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他向本科生开设了GIS设计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基础课程,并指导了30余名学生的本科论文。杨存建培养的本科生多数考上了研究生,踏上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道路。在他培养的30余名硕士研究生中,有的成长为教授,有的成为行业骨干和行家里手。

工作以来,杨存建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5项。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973专题1项、省部级项目5项和地方项目多项,研究成果部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承担就是一种责任

杨存建一直秉持科研要用于实践的理念,他深信,只有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理论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近年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承担了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任务,杨存建作为专家带领团队连续3次具体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2018年春节期间,杨存建带病坚持完成工作。

通过参与评估,学生们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培养。在评估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评估工作中,培养了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通过深入贫困地区、深入高海拔地区、走村入户等,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部分学生毕业时甚至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部分研究生确立了以扶贫为论文的选题方向,完成了毕业论文,部分教师以扶贫为主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杨存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带领了一批由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的实践创新团队,指导形成人才队伍链、实践创新链和技术传播链,团结、奋斗、拼搏和创新等团队精神薪火相传。团队还完成了“高时密土地覆盖与群系级植被遥感研究”“遂宁市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等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201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四川省201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荣誉。

全心助力学科建设

作为学院的副院长,杨存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部署安排,杨存建组织了部分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20次到北京,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9家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范围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防范技术和示范”。

随后,杨存建与北京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大等21家高校、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位置框架与编码系统”。申报期间,他经常从北京回到家后已是凌晨2点多。为了不影响给学生上课,他有时从北京回到学校上完课后又返回北京继续申报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项目最终完成正式申报,并在科技部组织的视频会议答辩评审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胜出。

一路前行,杨存建不断探索,始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立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

(何凤鸣 孙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