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让人振奋。2019年以来,我省27家基层文化单位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以下简称“双服务”)先进集体,连续两届获表彰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双服务”连续领跑,四川如何乐了农民,强了基层?近日,四川省“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宜宾市翠屏区召开。13家来自四川各地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分享交流经验。川蜀大地上,这些深入基层、扎根乡野的集体,把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文化润物无声。
浸润人心
田野里的文艺之春
在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里,眉山市丹棱县文武村德祥文化大院入选全国先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座乡村里的文化大院,如何走上全国舞台?德祥文化大院发起人文德祥回忆,2014年他担任丹棱县张场镇原小河村妇女主任时,发现了乡村文化的短缺。于是,他将自家养殖场拆除改建,自筹资金10余万元,组建了文艺队,建起了歌唱厅、阅览室、演出舞台等集文化活动与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大院。2015年,丹棱县首届“乡村春晚”在大院举办,这届活动让村民们自己演、自己唱,新颖的形式让这座乡村文化大院迅速火出圈。之后,丹棱县以德祥文化大院为模板,建成了100个村级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现在,我们乡村春晚已成功举办了9届,培育了群众文艺骨干52人,举办文化活动120多场,惠及周边群众3万余人次。”文德祥说。
文艺春风不仅散落在乡村田野,也吹散在城市舞台。在成都市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四川院坝文化就坐落于此。2019年以来,四川院坝文化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办事处联动创新推行“一元租金、资源换服务”模式,探索政企合作延续发展新路径。四川院坝文化相关负责人王刚介绍,如今,依托文化活动中心,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舞台和文化活动,每年吸引成都各街道、社区以及周边等地近500支群众文化团队踊跃参加。
创新破题
“双服务”也要“个性足”
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让银幕竖在村头空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走进广阔乡村,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等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汇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立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乡村产业发展,推动羌族文化与民俗旅游深度融合。他们以“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羌寨开展羌族山歌、萨朗、羌笛、口弦等羌族文化普及培训,服务乡村民俗旅游景点,累计开展培训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此外,截至2022年底,艺术团共收集整理羌族民间歌谣350余首,其中,2016年收集整理出版《阿哥阿妹唱羌山》音乐光碟获改编著作权24项。同时将口弦、羌笛等羌族器乐,推杆、爬杆等羌族体育运动进行艺术创作搬上群众舞台。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印发《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四川省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导则》《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优化服务供给、培育特色品牌、激发服务动能、拓展数字能力、提升队伍素质等目标任务,努力建成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四川省已累计建成图书馆207个、文化馆206个、博物馆(纪念馆)386座、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8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9万个、4.6万个村级应急广播平台、27.3万余个体育场地。同时开展提质增效试点建设,采用1+5+N的模式,打造了119个集科普阅读、体育健身、广电惠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文化综合体,让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文化服务。(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