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数游峨眉”体验中心沉浸式进行VR体验。
心连心服务岗工作人员为游客介绍景区游览线路。
游客体验外骨骼登山装备。
秋天的乐山风景旖旎,金风拂过峨眉山巅,将层林染成斑斓色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碧水映着流云,漾起满城诗意。这座以文旅著称的城市,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醉人的山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当数字浪潮与千年文脉碰撞,会激荡出怎样的山水新韵?在乐山,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文旅场景革命,正悄然重塑着游客的感官体验。从“数游峨眉”的虚实相生,到AI导览的文化解码;从动力外骨骼的登山装备,到智能票务的无缝衔接,乐山正在全力构建智慧体系,让千年山水与现代科技同频共振,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蓝图写下生动且硬核的现代注脚。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沉浸式感官体验
“云上金顶·天下峨眉”。国庆前夕,秋意渐浓,峨眉山景区已经游人如织。与以往不同的是,游客们的第一站是去往山脚下的“数游峨眉”体验中心,当游客李薇戴上MR眼镜的瞬间,时空的维度被重新定义。
走进约2000平方米的“数游峨眉”体验中心,14个功能展区构成了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载体。在序厅开启探索之旅,指尖轻触间,峨眉山地质剖面如立体书页般徐徐展开,亿万年间的地壳运动化作可感知的视觉语言;步入“日月同辉”展区,AR技术将金顶佛光的光学原理转化为流动的光影魔术,让自然奇观的科学密码变得生动可触;“倾听峨眉”“千般芯声”等展区则通过多维互动,将峨眉山的生态图谱与禅宗文化融入沉浸式场景,45分钟的体验旅程,成为一次跨越地质、生态与人文的全景式体验。
“我们将峨眉山数据库中的12万份地质档案、8000种动植物标本、3万余件文物资料全部转化为数字资产。”“数游峨眉”体验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中心是乐山市根据全域智慧文旅发展战略与游客深度体验需求,专门打造的数字化文旅新平台,既是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数字档案馆”,更是连接传统山水与现代科技的“文旅新接口”。
“它既能弥补游客因为旅行日程、自然气候等原因而错失峨眉美景的遗憾,又能在数字科技沉浸式体验中还原峨眉山地质变迁的奥秘,也实现了在展、学、研等方面的多用途空间。”上述负责人表示,“传统观光只能‘看山是山’,而科技让历史、地质、生态‘活’起来。”如今,这里不仅是游客的“峨眉前序体验站”,更成为当地中小学开展地质科普、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让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传承突破时空限制,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多场景嵌入智能项目
构筑文旅产业新生态
当智慧因子融入山水之间,文旅体验便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放眼整个乐山,科技赋能文旅还在不断地延伸,一系列智能项目在多场景落地生根,不仅让游客的旅程更便捷、更有趣,更构筑起乐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作为乐山“智慧文旅”战略的重要一环,峨眉山景区引入的“AI畅游宝”智慧导览终端,早已成为游客身边的“贴心管家”。这款设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支持多语种实时文化解读与人机交互,无论是想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是需要路线指引,只需与终端对话,即可获得一站式解答。
“从入园到出景,整个流程都变快了。”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AI畅游宝”打通了服务全链条,游客通过人脸识别就能“刷脸”入园,持社保卡也可直接核验身份,无需在售票窗口排队等候;该系统还会根据游客位置和游览偏好,自动推送周边景点介绍、游玩建议,让“行云流水”的游览体验成为常态。年轻游客李女士感慨道:“旅游不再被等待和排队打乱节奏,反而成了一场智能又舒适的享受。”
为让服务更贴合需求,峨眉山景区持续优化系统功能:新增的导向式地图购票,让游客在可视化界面中就能轻松选定门票类型;车票候补预约功能,解决了节假日车票紧张的难题;优惠票线上销售通道的开通,则让老年票、学生票等特殊票种的办理更省心。
这些细节的完善,让智慧服务真正走进了游客心里,也让乐山以更开放、更智能的姿态迎接全球游客。
在海拔2000余米的雷洞坪,另一项“黑科技”同样备受青睐——外骨骼登山装备租赁点前,常常排着长队。“穿上之后,明显感觉腿不沉了,登山轻松多了!”来自重庆的张先生一边调整装备,一边分享体验感受,这套装备能减轻30%的负重感,大幅降低登山带来的疲劳。更智能的是,装备内置的AI芯片会根据游客的行走速度、步幅和路况,自动调节助力强度,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都能提供适配的支撑。
数据显示,使用外骨骼登山装备后,游客攀登峨眉山的平均耗时缩短了1.5小时,以往因体力不足望而却步的游客,也能更轻松地抵达山顶,欣赏金顶佛光、云海翻腾的美景。“自试运营以来,它就成了游客口中的‘登山神器’,也是我们景区科技旅游的新名片。”上述负责人表示,外骨骼登山装备的引入,不仅是一次服务的升级,更体现了乐山在智慧文旅技术应用上的前瞻性——敢于突破领域边界,让高端科技真正服务于大众旅游。
从指尖的智慧导览,到助力登山的装备,乐山正以多场景的智能项目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的全方位变革。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秀甲天下”的山水有了科技的温度,更让文旅生态焕发新的活力,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乐山样本”。
智慧服务覆盖全流程
破解旅游服务痛点
从景区入园到美食消费,智慧服务正深度渗透在乐山文旅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让“游客满意”成为乐山文旅的鲜明标签。
走进张公桥美食街,商户们的智能终端上实时跳动着客流热力图,精准的数据让商家得以提前备货、优化服务,既避免了食材浪费,也确保游客能及时品尝到地道美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服务,也给乐山带来了实打实的口碑。
“乐山有山有水,更有文化有科技。”上述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座城市文旅发展的核心之一:以科技为笔,在山水人文间勾勒更优质的科技图景。
立足“全域”发展理念,乐山正着力打通数据壁垒,构建文旅管理“智慧大脑”。通过整合全域文旅产业1200余路实时视频监控,乐山成功构建起全域消费画像、游客画像及舆情监测体系,景区预约接待情况、文旅市场动态等信息实时可视,实现了全域智慧文旅各业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在此基础上,乐山积极搭建“文旅行业云”平台,成为锻造文旅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试金石。该平台通过全域文旅数据汇聚,实现了多维度产业监测与行业监管。如今,乐山多个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已实现全域票务预约预订一体化,市、县、景区三级联动指挥调度中心的智慧化管理与数据化共享初步落地,“一部手机游乐山”的全域文旅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让游客指尖轻点即可搞定行程。
从细节处的智慧服务破解痛点,到全域化的数据平台整合资源,再到“文旅行业云”引领行业创新,乐山正以科技为纽带,将山水之美、文化之韵与数字之力深度融合。如今的乐山,不仅是游客眼中“舒适又省心”的旅行目的地,更成为全国智慧文旅发展的“鲜活样本”,在全球旅游舞台上展现着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新容颜,朝着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 苏文保)
(图片由乐山市文广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