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6 期 / 第1版:要闻
跟着田长巡田 体验“数智”护田
纳溪区利用科技手段守好“米袋子”、护好“菜篮子”

盛夏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柳林村高标准农田里,村级田长王霞打开巡田App,将巡田情况及时拍盛夏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柳林村高标准农田里,村级田长王霞打开巡田App,将巡田情况及时拍照上传;在几十公里外的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镇级田长罗勇操控无人机低空飞行,巡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田长则是耕地的“大管家”。7月8日,记者先后来到白节镇和合面镇,跟随田长一起巡田,体验巡田App、无人机巡飞等“黑科技”巡田手段,亲身感受纳溪如何通过“数智”手段守好“米袋子”、护好“菜篮子”。

地上巡

 纠正多起耕地“非农化”行为

7月8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白节镇柳林村高标准农田看到,村级田长王霞将电瓶车停在通组公路旁边,掏出手机,打开巡田App开始查看……稻田边,竖立着一块绿色的田长制公示牌,上面写着柳林村的耕地面积,区级、镇级、村级、网格田长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网格田长的职责等。“装上这个App,巡田方便又快捷。”王霞表示。

王霞说的App正是“四川田长巡田”App。“如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立即现场拍照,简单描述状况后上传到App,镇(街道)级田长办管理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收到线索提醒,迅速前往现场核查处理。”王霞说,“村民们看到我们坚持巡田,也都明白,耕地红线决不能碰。”

柳林村有1400余亩田,王霞在巡田中经常遇到难题。“有些村民把基本农田撂荒,还有的用农田种果树,我们发现后立即劝说他们整改。”王霞坦言,有时村民不理解,他们认为地是自己的,种还是不种、种什么都是自己的事。对于这种情况,王霞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告诉村民基本农田不能丢荒,种植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中,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要积极上报。“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这几年田长制的不断推行和科普宣传的大力开展,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破坏耕地的现象很少发生。”王霞高兴地说。

巡田过程中,田长不仅要进行监督,还要做好服务。王霞表示:“巡田时发现红火蚁和福寿螺,便立即联系专业人员前来消杀;碰上下雨天,看到田埂漏水塌方,联系村民及时把田埂补起来,确保农田正常蓄水和灌溉。”

守耕地,实仓廪,安天下。在纳溪区,除了王霞,还有1673名田长和网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每人负责包保对应的耕地区域,实现巡查全覆盖,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发现在初始、消灭在萌芽。

“以前田长巡田,通过纸质记录方式进行,存在耕地保护状况反馈滞后、巡田过程难以监管等问题。如今,利用巡田App,一键就能完成上报……”纳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副局长邢道兵表示,“数智化巡田”开展以来,纳溪区制止并纠正多起耕地“非农化”行为,经教育后,耕地均已恢复如初。

天上看

让破坏耕地行为“无处藏身”

无人机巡查、摄像头定点监视……纳溪区通过“天上看”,有效提升耕地保护监管视角,实现耕地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7月8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看到,稻田里的禾苗已经抽穗,在微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一架无人机在田长罗勇的操控下缓缓起飞,开始执行耕地保护“空中巡查”任务。“凤坪村超1000亩耕地处于纳溪稻渔现代农业园核心区,如果发现耕地‘非农化’现象,立即拍摄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并通知合面镇田长办管理人员前来处理。”罗勇说。

“80后”的罗勇是纳溪区合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也是镇级田长,对园区耕地情况了如指掌。“园区规划面积1.3万亩,涉及凤坪、双凤、新设等7个行政村,以种植优质水稻、养殖稻虾为主。”罗勇表示,无人机巡飞代替脚步丈量,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耕地保护监管效能。

身处园区,记者目所能及,平整的农田连片绵延,无人机在低空巡查抓拍,伫立在田间地头的摄像头、传感器等农田数字采集设备一应俱全,尽显“科技范儿”。

“田长不仅要在地里埋头看,头上还有‘科技范儿’的‘眼睛’帮我们看。”罗勇所说的“眼睛”指的是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引进第三方平台公司研发的绿色云农平台系统,该系统配备高清摄像头、土壤墒情物联网环境数据采集设备、小型自动气象站等,实时监控耕地使用情况,现场采集气象、土壤墒情、水质、苗情等数据,实现远程智能监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让田间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精准。

“高清摄像头360度旋转实时监控、无人机对辖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低空拍摄,对比前后影像之后,将可疑线索发送至工作人员手机端,方便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处置。”罗勇说,无人机飞行数据和摄像头可以应用于多个执法场景,将耕地动态监管与自然资源执法相结合,让破坏耕地的行为“无处藏身”。

“下一步,要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增设耕地保护摄像头,力争做到全覆盖;加大无人机巡飞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邢道兵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科技化手段,为秀美云溪守好耕地红线,让广大群众端稳“饭碗”。(王超明 梁隆宇 董思孟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