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一看,你能分清楚哪些是老宅子、哪些是新宅子吗?”近日,笔者走进凉山州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这里的乡村振兴二期项目不久前刚好投入运营,热情的项目负责人、四川众欣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杜槟领着笔者沿街看变化。
王杜槟介绍,二期工程新建房屋50余个、改造老宅90余个,统一打造了外观风貌,因此从外面很难判断到底哪处是老宅、哪处是新宅。
老宅变出了几幅“脸”
据王杜槟介绍,大石板村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它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过去,在这里居住的人家,一边在邛海打渔,一边在周边耕地。2019年前,这里的房屋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大石板村,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落后村。
2019年底,原海南乡的大石板村、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建制合并为大石板社区,全社区农户达到1620户,面积达38.27平方公里,村民7800余人。大石板社区党委书记资君红介绍说,大石板古村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景点,如何盘活村内老旧的宅院、唤醒沉睡的资源?为此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创新探索。
2020年,社区通过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探索流转经营、入股经营、委托经营、自主经营、挂靠经营五种方式,全村农户积极参与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老屋10万平方米。
在盘活老宅过程中,并非“千宅一面”,而是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笔者通过走访发现,一期工程让老宅纷纷“变脸”,有的宅子成为家庭旅馆、特色农家菜馆、特色烧烤小吃店等,有的翻修外观后,成为“网红”旅游景点。
“乡村振兴二期项目运营后,我们的业态更加丰富了,增加了文化广场、老宅、咖啡屋等文旅休闲度假业态,将更好地盘活大石板社区的闲置资源。”王杜槟说。
据了解,二期项目全面整合了邛海南岸文旅资源,打造了一条集古村风情游览环线、田园度假游览环线、运动研学游览环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古村与民宿、邛海与田园的深度体验游。
“面子”“里子”都在变
老宅变的不只是“面子”,更大的变化还在于“里子”。走进大石板社区的一处处老宅中,笔者发现村民们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齐的楼栋,干净的院子,家家美化庭院,户户窗明几净。有的把卧室改造为标间,庭院里还摆放了茶桌、餐桌等,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们休憩和消费的场所。
据了解,随着“三权分置”启动,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随着邛海禁渔期政策的实施,大石板社区原来的渔民纷纷“上岸”,农舍变成了民宿,农民变成了股民,沿湖环线变成了景区,而有了之前的老旧宅院改造“底子”,村民从传统农业、渔业向文旅、康养行业转型,加上毗邻邛泸景区的区位优势,如今社区的老宅已成为增收“重器”。
王杜槟介绍,依托老宅改造,全村有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00余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新民宿”的双轮驱动民宿发展之路。
在村口的大石板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精品民宿里,四川众欣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余智韬告诉笔者,这处民宿有12个房间,是大石板社区集体经济流转村民闲置的农房,经过改建、装修后开始运营。今年联合社又在二期新建了一处精品民宿,房屋有22间,将创造更多收益。
此外,也有不少村民在景区务工。2组村民杨兴波是这两年返乡的大学生,通过在景区做工程维修,每个月工资高达7000余元。
“景区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80%都是针对当地的村民,他们有的是餐厅服务员,有的是务工人员,当然,更多农户通过经营自己的民宿、餐厅等增收。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已让群众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王杜槟说。
如今,大石板古村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村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个个脸上都笑开了颜。(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