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3 期 / 第7版:现代农业
暴雨过后如何调节池塘水质?

    连续阴雨、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使水体分层,底层溶氧偏低细菌大量繁殖,藻类生长缓慢;转晴后,藻类大量繁殖,又会出现菌藻互相竞争营养的情况,导致藻类因营养缺乏死亡引起水变;同时,转晴后气温、导致水温迅速上升,池水对流池底毒素返水和耗氧增加。特别是暴雨,对白对虾养殖的影响最大,极易引起空肠空胃、鳃病和红体等病害,对此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雨前预防

    必须留意天气预报;仔细检查池塘的基础设施(例如堤坝、闸门、增氧机、电力线路和排水沟等),有损坏的设施必须及时修整好;雨前34天傍晚着重留意污染重灾区,避免雨停后泛底,第二天按56亩补菌保藻,避免雨停后转水;对于偏酸性的土塘(例如红树林区域虾塘),可在池塘四周撒一些生石灰,防止雨水引起池水pH值急剧下降。

雨中处理

    降雨时,水体容易分层,应及时开启增氧机,防止池水分层,导致藻类死亡,可酌情泼洒增氧类药物增强水体通透性,增加底氧;酌情停止或减少投料。

雨后处理

    降雨造成池水盐度、温度、溶氧、pH等变化,易引发白对虾刺激性蜕壳、软壳或蜕壳障碍,应留意水体的硬度变化和及时补充水体相应的矿物质元素;雨后应马上测量水体pH值,若pH值低于8,应每天泼洒56公斤生石灰调节,逐渐提高pH值。雨后天气转晴,随着气温回升,池底的毒素易随水流扩散到池塘中上层,留意对水体解毒。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养护水质;降雨后应根据水质、天气和养殖对象情况注意控料。

(中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