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重阳节的养生智慧

102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以来,重阳节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登高远眺、赏菊品香、饮酒赋诗、佩戴茱萸等一系列传统习俗。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凝聚着古人在健身养生方面的科学观念与智慧结晶。

与此同时,重阳至,气候逐渐转凉,也进入了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需注重养生保健,做到内养精气神、外防寒邪侵,方能健康度过秋冬季节。

民俗活动中的养生智慧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从这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聚会、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其中凝聚的健身与养生观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例如登高远眺,古人认为,两九相重是一个由盛转衰、趋利避害的日子。这个季节登高爬山可以锻炼体魄,远望可以心旷神怡,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因此,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再如佩茱萸,茱萸是一种药草,香气浓烈。《神农本草经》里讲茱萸逐风邪,开腠理,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于是,重阳节时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有的妇女还把茱萸插在头上,达到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作用。

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在唐代,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就已经很普遍了。也因为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饮用后可使人明目醒脑。

此外,秋天还有秋燥一说,尤其容易出现各种呼吸道疾病,菊花和茱萸等植物在应对季节性疾病方面有一定功效,所以逐渐固定成了重阳节民俗活动中的主角,目的就是追求长寿和健身强体。

重阳养生四部曲

重阳至,气候逐渐转凉,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这个时期老年人要做好养生保健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4件事。

防秋燥

秋季以为主,除了多饮开水、淡茶外,饮食上也要注意预防秋燥。一是适当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百合、银耳、萝卜、豆制品等。二是多吃一些带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如葡萄、苹果、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以养肝气。三是少吃一些辛味食物,如葱、姜 、蒜、椒等。秋天尤其提倡喝粥,喝粥不但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对消化也有帮助,粥里可加一些上述养胃健脾、滋阴润燥之品,可起到养肺润燥的效果。

此外,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皮肤干裂、毛发脱落等症状。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室内家具,用湿拖布拖地,室内还可养鱼、养花,或者使用加湿器等。另外,由于老年人皮脂分泌少,应适当减少洗澡次数,以免过频洗澡把皮肤表面上的油脂给清除掉,从而破坏皮肤的水油平衡,诱发或加重老年皮肤瘙痒症。

调起居

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一定意义。

另外,秋季仍然昼长夜短,除了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外,还要通过适当的午睡来补充。午睡不仅能让大脑和全身各个系统都好好休息一下,还可以有效地使心血管系统得到舒缓,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据调查,每天午睡15分钟至半小时,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动有度

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渐凉,老年人可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中医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但老年人运动保健也要注意要点,要得健康,得安全。首先,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过于单薄去户外活动,以防着凉。其次,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耗损阳气,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再次,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健康,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畅情志

重阳节正值深秋之际,日照减少,气温渐降 ,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即所谓的悲秋。老年人情绪不畅,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同时,它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重中之重,做子女的应多跟父母交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此外,老年人也可约上三五好友,登高赏菊、下棋品茗,达到心旷神怡、提神醒脑、健身祛病的目的。

(综合自《科普时报》、澎湃新闻、华声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