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4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生产效率提升10%、人工成本降低20% AI重塑养猪业

近日清晨,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楠木村凤凰山种猪场内,一场无人化巡检正在有序进行。履带机器人沿着通道平稳滑行,闪烁的传感器如同蓝眼睛般扫过一排排膘肥体壮的种猪。远处的办公区里,生产负责人吴江江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立即呈现整个猪场的实时动态——温度曲线、采食数据、健康预警一览无余。

25人管理6000头能繁母猪和1000余头后备猪,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都拥有猪脸识别赋予的数字档案。这个202412月投产的智能猪场,正以其高达18万头的设计年产能,展现“AI养猪如何推动一场养殖智慧革命。

机器人猪倌上岗

人力成本降六成

走进凤凰山种猪场,不见传统猪舍的湿漉与异味。分娩舍内,恒温控制的产床整齐排列,干净得像一座猪界月子中心

头顶上,白色滑轨机器人正静静移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每头猪的活动轨迹;地面上,履带机器人如贴心护士穿梭其间,借助红外热成像与视觉识别,实现精准的猪脸识别。它们24小时在岗,悄然记录着猪妈妈猪宝宝的声音、体温、进食行为。一旦发现某头猪采食减少或体温异常,瞬间触发预警,工作人员会立即进行检测,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这两个搭档可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吴江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滑轨巡检机器人负责群体监测,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分析猪群活跃度;履带巡检机器人专攻个体,能识别猪的采食量、卧躺姿势等细节。这两种机器人通过5G网络实时互联,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AI分析平台,实现了从点状抽检全场无死角监测的质变。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山种猪场内遍布50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每5秒更新1次环境数据。温度高了,自动水帘会打开;氨气浓了,通风系统立刻启动……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15项指标被严格控制在最优区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猪住着舒坦,自然就少生病了。凤凰山种猪场场长贺刚说道。

智能化手段带来了养猪效率的质变:全场6000头能繁母猪加1000余头后备猪,仅需25人管理。传统模式下,同样规模的猪场至少需要80名工人。以前人走一圈要个半小时,现在依靠机器人巡检和AI分析,10分钟就能掌握全场动态。吴江江笑着说,智能饲喂器实现了大锅饭定制餐的转变,每头猪的进食量、营养需求都被记录在案,仔猪断奶体重提高0.8公斤。

凭经验看数据

AI重新定义规模化养猪

在出猪房,“AI通道正亮着幽幽绿光。635头圆滚滚的仔猪依次通过计数廊道,扫描仪瞬间完成计数。

这是今天要发往雁江代养场的仔猪。吴江江一边介绍,一边点开集团的管理系统。存栏结构、生长曲线、疫病风险等关键数据实时可见、一目了然。这套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管理平台,让整个种猪场的运营状况真正实现了一屏掌控。他补充道:我们每周平均出栏5批,月均出栏在1.4万~1.5万头之间。

凤凰山种猪场占地220亩,投资1.2亿元,包含分娩舍、配怀舍、后备舍,总计38个单元房,加上配套的饲料仓库、污水处理车间等设施,形成了从养殖到废弃物处理的完整链条。作为正大集团在四川最大的智能化种猪场,它每年可稳定供应18万头商品仔猪。按当前市价计算,年均产值近1亿元。

以前养得好不好,全凭老把式的经验,现在则是数据说了算。吴江江感慨道,智慧养殖体系的建成,让生产效率提升10%、人工成本降低20%、人均饲养母猪头数提升至250头,疫病发生率大幅下降。

凤凰山种猪场的实践,是资阳生猪产业领跑全省的微观缩影。作为全省生猪调出大市、四川省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2025年资阳预计出栏生猪271万头。截至二季度末,生猪出栏130万头,县均出栏43.3万头,是全省县均出栏16.65万头的2.6倍,县均出栏量居全省第一。

这个第一不是偶然,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阳通过引入正大集团、温氏集团、新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以智能化种猪场为核心,带动了近250个大型代养场发展,形成龙头企业+标准猪场的产业集群。成千上万头仔猪正通过这一模式,高效输往各地代养场,最终走向餐桌。

凤凰山种猪场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当数字孪生、区块链、机器人技术等进一步渗透,养殖业将实现从经验养殖全链溯源的跃升。当传统猪圈装上智慧大脑,乡村振兴的数智密码正在被破译,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曾昕 李梅 黄智微 杜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