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3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上)

■ 陈玲

正常的排尿活动是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完成的,任何与排尿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本栏目分两期为大家讲讲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知识。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神经调控机制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通常需要在有神经病变的前提下,患者才能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根据神经病变的程度、部位不同,通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下尿路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及尿痛等;性功能障碍症状,包括生殖器区域敏感性、勃起功能障碍、性高潮异常、射精异常、性欲减退等;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

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病理生理学特点,可分为四种:

1.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指发生在尿动力学检查充盈期过程中的逼尿肌收缩(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同时存在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

2.神经源性逼尿肌活动低下,指尿动力学检查显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和(或)收缩维持时间缩短,这可延长膀胱排空时间和(或)不能在正常时间范围内完全排空膀胱。同时,患者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3.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指在逼尿肌收缩时,患者同时有尿道和(或)尿道周围横纹肌不自主的收缩。

4.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不全,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固有括约肌缺损,从而引起尿道功能减退或阻抗下降,且患者出现漏尿的表现。

所有可能影响储尿、排尿神经调控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外周神经系统因素、感染性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颅内动脉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及基底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以颅内出血最为常见;帕金森病,25%~75%的患者有膀胱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排尿起始困难,尿意急迫或急迫性尿失禁;脑肿瘤,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多发性硬化症,早期约5%的患者可能有膀胱功能异常,晚期则可达90%,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偶尔发生尿潴留;老年性痴呆,多为急迫性尿失禁及失去意识控制性排尿。

外周神经系统因素,包括糖尿病,直肠癌根治术、子宫癌根治术后排尿异常,带状疱疹病毒等。除此之外,如脊髓结核、椎间盘突出症、转移性肿瘤、颈椎病等精髓病变,脊髓动脉栓塞都可造成相应部位脊髓的损害。另外,还有脊髓病变,包括脊髓创伤、脊髓疾病、脊髓动脉疾病或神经管闭合不全等。脊髓损伤患者,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性病变都可以影响膀胱尿道功能。不同节段、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段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作者单位:四川泌尿外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