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双河镇。
四川百年传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近年来,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升级和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深挖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多元布局产业
点燃经济腾飞引擎
3月24日,走进双河镇葡萄井凉糕生产作坊,米浆的清香扑面而来。第五代传人刘峻宏正熟练地将刚熬制好的米浆倒入模具中,他告诉笔者:“双河凉糕制作不简单,必须选用桂朝米,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历经13道精细工序。”
凉糕是双河镇的核心产业之一。近年来,该镇先后成立了双河凉糕产业党委和凉糕协会,投资建设48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凉糕专用粮500亩,订单式供应桂朝米125吨。同时,该镇还打造出“一举糕中”、凉糕非遗工坊等文旅IP,构建起从原材料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文化旅游体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这道传统小吃焕发出了新生机。
在距离生产基地不远处的专业性竹食品产业园,四川百年传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化设备轰鸣声不断。作为全省唯一的专业性竹食品产业园,双河竹食品产业园已吸引10家企业入驻,其中9家已投产。据了解,该产业园集加工、交易、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年产值达4.5亿元,带动12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8万元。
近年来,双河镇党委以竹为“媒”,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竹产业驱动模式,打造了8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1000余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产业增值、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传统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双河镇还积极探索新兴产业,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在长宁县创智先锋·双河无人机科普研学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飞行训练仿真器、教学无人机等机械设备一应俱全。据了解,该基地总投资600万元,于今年3月1日开馆,可同时容纳500人开展研学活动。“我们将专注于培养无人机操作人才,丰富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双河无人机科普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计划年内培养300名无人机操作初级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到竹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到无人机科普研学基地的崛起,双河镇在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双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镇还将抢占低空经济风口赛道,提升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多元产业格局,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势赋能。
创新文化传承
培育文旅融合业态
漫步在双河镇街头,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他们或是品尝清凉软绵的凉糕,或是走进文庙感受科举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双河镇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镇”招牌,聚焦科举文化核心,整合双河文庙、葡萄井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源,打造“非遗工坊+沉浸体验”的传承模式,持续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双河镇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竹编工艺,“古井凉糕古法制作技艺”等3项县级非遗实现产业化发展,15名非遗传承人脱颖而出,凉糕制作、竹编技艺等8处体验工坊建成,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为进一步激活文旅经济,双河镇还精心打造一系列节庆旅游活动,开发出科举考试、汉服巡游、状元及第等特色项目,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旅体验;联动大师建筑“两海驿站”打造凉糕主题乐园,实现文物保护、资源盘活与旅游消费双向赋能;相继建成双河酱油非遗展销中心、凉糕文创旗舰店等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文旅附加值。2024年,双河镇游客量同比增长30%。
文旅市场火爆,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双河镇村民相继开办农家乐、民宿13家,餐饮、酒店18家,平均带动收入增长20%,实现了“文化变现—反哺传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这两年游客多了起来,我经营的民宿每逢节假日爆满,许多顾客都提前预约。”双河镇云庭民宿负责人陈良林如是说。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文化链”激活“经济链”。在党建引领下,双河镇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2024年,该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
双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河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以“一园两链三区”总体规划为指引,盘活闲置资源,构建镇域经济产城人生态圈,为长宁县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宋成均 兰强)
(图片由兰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