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若尔盖草原已覆白雪。但在西宁至成都铁路(以下简称“川青铁路”)包座隧道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并未停步,技术负责人罗庆在进行前期测量作业。作为项目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罗庆深知科技创新对于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物资供应难度大,现场供给怎么保证?
“川青铁路建设中施工战线长、物料需求分散,这给物资供应带来了巨大挑战。”中铁电气化局川青铁路资源配置中心主任谢涛说,在川青铁路建设中,确保物资及时到位,对进度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全流程管理则是重中之重。
针对物资管理,罗庆团队主导开发了基于数据库的收发料管理平台,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使用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和流程化控制,让“一部手机管材料”变成了现实,避免了“超配、超耗、闲置”现象,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智能预警功能更是确保了物资调配的合理性和及时性,开启了智慧物资管理新模式。
现场施工条件差,安全生产怎么落实?
川青铁路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持续爬升到海拔3500米的川西北高原,全线桥隧比例高、长大隧道多,线路坡度大,达到了18‰,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针对沿线长而陡峭的线路带来的挑战,罗庆带领团队研发了专用于接触网作业的安全梯车。该梯车配备了防倾翻结构及自锁制动系统,即使是在坡度大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不溜车,实现高效安全作业。目前已被推广至多个项目使用。
为应对运输困难等挑战,罗庆团队还引入了电动平板小车,为每辆车配备了远程摄像头和电子防护牌,保证了实时监控施工现场、实时提醒列车运行状态。
“四电”建设周期短,施工进度怎么兑现?
在川青铁路建设中,“四电”工程(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受站前施工进度制约,实际施工时间紧,全线隧道内接触网吊柱化学锚栓多达60多万根,工程量巨大。
罗庆团队自主研发的“接触网自动测量仪”,一个人就能完成测量,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受地形限制且精度低的问题,提前对点位进行确认,为后续吊柱安装等作业提供了数据支撑、赢得了宝贵的作业时间。
“希望在后续的建设中,我们能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后续铁路建设提供相关经验。”罗庆说。罗庆团队在科技创新上的不懈追求,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他们不断探索、勇于突破的精神,为川青铁路后续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国铁路建设技术实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正致力于将川青铁路打造为中国铁路技术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其最终成果令人期待。(马博 焦建锋 邹务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