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鱼塘养殖是传统渔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受饲料、疾病、水质等因素影响,养殖产量和环境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在广安市广安区,有一个近日投产的智能渔场,不仅能实时掌握养殖环境和鱼儿的状态,还能借助物联网监控技术,助力水产养殖从“经验渔业”迈向“数字渔业”,开启养鱼新模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花桥镇冲锋村的广安区“稻田+”智能水产良繁基地厂房,只见一个个硕大的养殖桶整齐排列,鲈鱼苗畅游养殖桶内。虽然用养殖桶养鱼看上去有些拥挤,但通过高效循环水处理技术和水产养殖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物联网监控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优化养殖桶内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的浓度,以及温度、pH值等指标,让养殖桶内水质比传统鱼塘更稳定,也更适合鱼类生长。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样一个直径4米、深1.2米的养殖桶可养殖约250千克的鱼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养殖密度达25千克,约为传统鱼塘养殖密度的20倍。
“我们一个养殖桶的产量就可以达到传统鱼塘三亩地的产量,而且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随时可以生产。”广安市大胃王稻渔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保介绍道。
据了解,广安区“稻田+”智能水产良繁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15亩,建设内容包括亲鱼培育车间,配置循环水亲鱼培育系统;孵化车间,配置产卵池、孵化池、生物饵料孵化器等;育苗车间,配置循环水育苗系统以及标苗车间、生化水处理车间、尾水处理车间等,并配置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刘保介绍,该基地主要养殖鲈鱼苗、鳜鱼苗,配套稻虾、鲫鱼苗、鲤鱼苗等鱼种,年产量可达2亿尾,年产值超2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还将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展示中心、智能控制中心、本地端控制系统等,搭建起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平台,积极发展低碳循环、设施智能渔业,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生产区。
“智能水产良繁基地的正式投产,将为全区‘稻渔+’产业提供保障,促进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在保证城镇居民水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广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茂军说道。(廖小兵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