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8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揭秘地震破坏力——多因素交织的自然之力

● 高咪  江宁波  张贤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破坏力巨大,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地震除了对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外,还可能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地表裂缝、塌陷、上隆,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正是由于地震的破坏力,迫切需要深入探究地震的发生机制、破坏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震的破坏力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

震级与震源深度

地震的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也就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离地面越近,地面受到的地震作用就越强,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是很大,也可能会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场地条件的影响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是否有断裂带通过,是否有滑坡、崩塌、液化、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地裂缝通过,都可能会使地震灾害加重。如在一些土质松软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地面容易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在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地区,地震可能会进一步引发此类灾害,加重对建筑物和人员的损害。

人口与经济因素

地震若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高山、沙漠,即使震级很大,也不会造成较大损伤。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

抗震设防是要求建筑物和各类工程结构按照一定抗震目标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御地震破坏的能力。历次地震表明,按照抗震设防标准精心设计和施工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均表现良好,反之则破坏严重。

地震破坏力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地震造成的损害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防能力和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完善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等方式,有效提升抵御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