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护员进山开展大熊猫重点区监测
3月25日13时18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王朗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在保护区一片林区主干道上与野生大熊猫撞了个正着,他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与野生大熊猫邂逅的瞬间,并上传至网络上,一时间王朗自然保护区成了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也凭此机会被人们广为熟知。
湖泊
草甸
雪山
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称的绵阳市平武县,海拔2000~3600米,属于高山峡谷地区,同时坐拥山峰、森林、湿地、湖泊、草甸、流泉、溪涧等生态景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居住于此。据王朗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保持了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是我国建立的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连接岷山大熊猫种群的重要枢纽。
据了解,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也是川西北保持最完整的一片,粗大的冷杉、云杉、红杉直指云天,四季皆景,斑斓杉林,潺潺溪流,令人流连忘返。在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周边,还生活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白马民族,其语言、风俗和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
其实,王朗在没有建立保护区之前,是当地有名的牧场,蕴含的资源极其丰富,当地人用“棒打獐子瓢舀鱼”来形容当时资源的丰富程度。1952年,川北伐木公司进入王朗建立了川北森工局,在王朗进行了为期3年的采伐,为修筑宝成铁路贡献了大量的资源。由于川北森工局有序采伐树木,且当时采伐工具、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极为落后,采伐量十分有限,使得王朗的采伐迹地在40年后恢复较好,形成了今天沿河两岸的针阔混交林。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王朗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并至此开始规划起王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1965年,平武县人民委员会向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呈送了《关于建立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同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了县人民委员会的报告,最终将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在了王朗。建立保护区后,王朗自然保护区一直由平武县林业局胡家磨经营所代管,但日常工作停留于看山管林,究其原因,源于当时王朗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公路,物资全靠马匹驮运,最快也要三天才能送达,所以很难像其它保护区一样开展科研、环境教育等工作。
转机出现在1967年,中国科学院、林业部、东北林学院、北京动物园等单位组织科研人员对王朗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1973年,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人民画报》专版介绍了此次考察活动的收获,以及王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等,王朗自然保护区逐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通过平武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接触了参与式管理方式,从重大事务决策到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合作项目等,皆引入参与式管理理念,对推动保护区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保护区中长期管理目标和保护管理计划,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工作的深入,王朗自然保护区已成功从传统的“看山管林”管理方式向以科研、合作为主的半开放式管理方式转变。
现在,王朗自然保护区不只是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的科研基地和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已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已形成,得到了国际生态旅游认证机构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被国际认证的生态旅游景区。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也热爱大自然,对野生动植物充满好奇,不妨带上他们到王朗自然保护区,与大山、森林、阳光、野生动植物来一场“亲密接触”吧。(董沙沙)
微课堂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及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
王朗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环境优越,大熊猫资源丰富,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九寨沟、松潘、平武、北川等4个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在保护大熊猫上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是王朗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董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