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8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黎明村:移民十年变化大,奏响乡村幸福曲


黎明村移民在新家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唐先明(右)查看砂仁生长情况

黎明村村民空闲时聚在一起聊产业发展

一幢幢新式民居错落有致,串户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里种满瓜果蔬菜,整个村庄焕发着生机……这是宜宾市长宁县老翁镇黎明新村移民安置点。

“乡亲们,跳坝坝舞去了。”11月13日傍晚,唐先明从门前菜地走出来,抖了抖身上的泥,向邻居们吆喝着。

唐先明来自凉山州雷波县,是最早来到黎明村的移民之一。据了解,为支持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溪洛渡电站建设,2012年12月,凉山州雷波县、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的15户居民共80人按照规划,易地移民搬迁到此,开启新的生活。

“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村主任,有责任带乡亲们搬到满意的地方。”谈到当初的选择,唐先明坚定不疑,“当时到全国各地考察,四处辗转,先后来了黎明村18次,发现这里的环境适合种砂仁,就把大家迁到这儿来。”

砂仁是雷波县的一种主要经济农作物,既是药材,又能用作食用调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黎明村生态环境良好,正是种植砂仁的一处良地。

“政府很关心我们,帮我们修建房屋,每家每户钻水井、通自来水、安装净水器,公路也通到家门口。”唐先明说,刚到黎明村时,道路不通,饮水困难,环境条件比现在差远了。后来,政府修路、找水,把大家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又竭力支持产业发展。“当初要投产时,砂仁晒不干,需要烘烤,当地政府积极向三峡集团争取资金,很快就为移民修建了免费的烘烤房。”

依靠政策扶持,唐先明与乡亲们一起奋斗,在黎明村先后发展砂仁1000余亩、沃柑1000余亩,实现移民户均增收3.2万元,每年农业农民增收300万元。

“我不后悔来这里。白天种砂仁,晚上去对面的村公所跳坝坝舞,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和娱乐,我们一家都很满足。”唐先明表示,如今交通、治安都比以前好,黑化路到了家门口,“晚上热闹得很,街上的人也到村里来耍。”

近年来,黎明村还充分发挥乡村大舞台的阵地作用,自发组织三句半、小品、歌曲等文娱演出,各项文娱活动逐渐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时尚。

“这里条件比老家好得多,当地村民十分热情。”牛贵兵也是十年前搬迁到黎明村的移民之一,他表示,刚来这里时,乡邻都来送菜、送柴火,逢年过节大家相互串门,自己早已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有的移民还与当地人组建家庭,十分和睦。

之前,牛贵兵一直在外打工,听说村里的砂仁产业发展起来了,2015年便返乡,通过“三峡种子基金”的帮扶,发展砂仁产业和养殖业。

为助力金沙江下游库区移民和困难群众发展产业,在长宁县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争取下,三峡集团在黎明村设“三峡种子基金”30万元,“造血”式助力产业扶贫,帮助移民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黎明村新型生猪养殖场也由三峡集团水电基金捐赠、移民后项目扶持、县委组织部支持所修建,现已投入使用,可年增加集体经济22万元。同时,目前正在修建200头规模化的养牛场,建成后可增加集体经济15万元。

“我养了14头牛,每年可增收近6万元。”牛贵兵说,在村里的收入和城里差不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既有成就感,也很幸福。

如今,黎明新村移民安置点已然成为长宁县乡村振兴的“桥头堡”。移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富足,村庄面貌由脏、乱、差蜕变成环境美、民风淳、产业兴,村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一曲曲奋进乡村振兴的壮美之歌。

据悉,自2012以来,长宁县共接收安置金沙江水域水利建设移民26户共117人。同时,长宁县紧紧抓住国家移民后续扶持政策调整的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帮扶结合、提升服务等措施,先后争取“三峡种子基金”、移民后续扶持资金930余万元,实施移民后扶项目12个,涉及生产开发、人居环境改造、移民技能培训等领域,为移民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有益条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带动全县乡村振兴,让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宋成均 翟远丽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