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8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精心培育 点燃科技创新火种
——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四川分营活动成功举办


营员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

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志愿者为营员讲解物理实验

本报讯 近期,由中国科协、教育部指导,省科协、教育厅主办,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承办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四川分营在成都成功举办。

今年是疫情后首次线下营,科学营以“科技梦、青春梦、中国梦”为主题,包括四川大学分营、电子科技大学分营、山地专题营相关活动,来自我省的190名营员和云南省的60名营员分别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研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多科荟萃 科创有我

——四川大学分营

7月11日~16日,营员们走进四川大学,体味川大文化,感受学科底蕴,培养科研精神。

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口腔医学院,营员们与医学“大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医师何亚荣为营员们作了题为“急救技能在身边的应用”的专题讲座,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CPR)和基本生命支持(BLS)等急救方法,旨在提高大家的生活应急技能。

心脏骤停的四个症状及对应的心电图是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下如何正确地拨打120?现实生活中完整的急救流程是怎样的?……如何进行正确急救的重要问题在讲座中一一得到了解答,营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活动期间,营员们还参观了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临床技能中心实验室、口腔博物馆、病理博物馆。在各个实验室,导师依次向营员们展示了白内障猪眼手术模拟、麻醉手术模拟仪器精密仪器和实验标本。同时,营员们还参与了仿真3D口腔临床技能训练、口腔菌斑检测和评估创新实践活动。亲身实践体验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样操作医疗器械的机会十分难得,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不少营员也向导师们表达了自己对于医学专业的向往和浓厚兴趣。“今天的行程让我收获了许多医学知识,说不定以后能用上。”一名营员如是说。

此外,四川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提供科技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人文内容,为营员们开展了丰富的科技活动。通过在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度体验扎染工艺、聆听考古文博学院黎海超教授讲解三星堆考古发现、与优秀川大在读学生开展朋辈交流等活动,营员们切实将书本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感受到科技与历史的关联,激发了营员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对理想大学生活的向往。

奋斗青春 逐梦航天

——电子科技大学分营

“无论是无人机组装,还是在科技馆体验到的各类项目,都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团队的凝聚力,每个人的付出决定着整个团体的效率和质量,大家齐心协力、缺一不可。”回忆起这次科学营之旅,来自乐山市第一中学的一名营员表示收获满满。

7月17日,营员们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参与无人机创新设计、探访电子科技博物馆、进行航空飞行器竞技赛、开展朋辈交流等。

航空模型制作和智能无人机创新设计是电子科技大学分营的核心活动。现场,营员们聆听导师授课“航空模型理论”,学习制作航空模型,了解航空模型的组成、常用术语、设计制作等知识,并亲自动手组装航模。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但组装模型对于从未接触过航模的营员们来说,依然充满挑战。尽管如此,大家并未望而却步,或向老师询问,或各小组认真交流,纷纷展示“十八般武艺”参与其中。营员们大胆实践、紧密配合,一个个有模有样的航空模型也随之“诞生”。此外,营员们还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参加了飞行竞技赛。

活动期间,营员们还参观了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志愿者为营员们展示了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光通信中的光交叉链接综合实验以及光波分复用分插复用综合实验。期间,营员们还亲身体验了许多新奇的物理实验,双手摩擦两耳便可使盆内清水激荡的“鱼洗”、能自己找到平衡点的常平价回转移仪、奇妙的跳球实验……系列趣味小实验激发了营员们的好奇心,为营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此次电子科技大学分营活动,旨在让营员们感受到航天科技与智能制造的魅力,培养科学热情和创新实践能力,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聚山地志 筑科学梦

——山地专题营

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营员们了解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科学问题的原理;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诚的美好品质,让营员们为之动容、肃然起敬;在宝墩遗址展馆,营员们传承先人智慧、探寻“天府之根”……在山地专题营,系列科学考察活动从不同角度向营员们揭示了“山地科研”的特色与魅力。

了解山地,离不开科学考察;研究山地,离不开动手实践。

7月19日,营员们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华西坝园区分组进行了“泥石流灾害课题”“无人机遥感技术”科学实践。实验中,在科学导师的带领下,营员们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成功制作出了可以抵御模拟泥石流侵袭的大坝模型;“无人机与低空遥感技术课题”科学小实验课堂上,科学导师详细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实例等内容,并指导营员们制作模型飞机。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无人机遥感技术’实践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知晓了我们国家在无人机技术前沿成果,我为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来自昆明滇池中学的赵益国如是说。

此外,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谢洪还为营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认知山地灾害 助力防灾减灾”专题报告。“科技工作者解决科研难题、探索科研未知,最终是为了用知识与自然力量相挡,挡住灾害带来的伤痛,留住人民的幸福。”谢洪在报告中指出,防灾减灾,不只是一行书中文字,更是未来青少年们肩上、笔下的重任,是青少年书写理想、建设祖国的播种之地。专题报告还激发了全场营员学习山地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灾害,学习了它们的成因及逃生方法。这些救灾防灾知识,能够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来自昆明市滇池中学的代书萌说,此次活动让她发现科学还有很多未知是值得去探寻的,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去探索科学里无尽的奥秘。

据了解,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自2012年启动以来,四川省共有4000余名优秀高中学生和400余名优秀带队教师参加了科学营活动。10多年来,四川通过邀请著名院士专家开展讲座、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科技文化实践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打造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深受参与者好评。今年是疫情后首次线下营,四川各个分营精心策划的每场活动,让来自云南和四川各地青少年感受到了祖国科技发展的新景象,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晓慧 本报记者 廖梅 实习生 胡采妤 陈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