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见
农谚说,春分前后,种瓜点豆。阳春三月,该是种瓜的时候了。
早年我在农村时,队里分配的自留地极少,农户们就只能利用家宅周围的空地种豆种瓜。我家是一排溜低矮小青瓦独院老屋。东侧篱笆围着的小块鸡鸭地,只能种豆角、辣椒、茄子之类小菜,而丝瓜、南瓜这类大型瓜菜,就种在屋檐下。
农历二月底,气温升了起来。父亲在箩筐里垫上稻草,装上土肥,再从竹筒里倒出去年留存的丝瓜籽和南瓜籽,种入土肥里,洒上清水,就等瓜籽出苗。
等苗期间,父亲就忙着做瓜窝——用竹篾编制十来个简易竹围子,等距离置于屋檐下的地面上,再把年前备好的肥倒入竹围里,作为栽植瓜苗的土墩。
三月初,瓜苗长到三寸高左右,两片芽瓣如小孩双掌,撑开迎接春天的雨水阳光。瓜苗出得好,父亲很是得意:“我这双手,种瓜苗,没出一粒哑籽。”
土墩都植上了瓜苗。父母便早晚遮阴、洇水、捉虫……悉心管护,瓜苗一天一个样地猛长起来。不经意间,就长出了毛叶和卷须,这就该为它们搭棚架了。
丝瓜和南瓜属大型藤蔓植物,在生长和挂果期间,需要爬行蔓延的空间。屋檐下的瓜苗就需搭棚架,让它们往屋顶方向攀爬。父亲砍来竹子,在房前屋后的檐口下,竖向几根、横向几根地捆扎成网格,搭起了梯式架子,犹如巨大帘子斜挂在檐前。随后,将瓜苗卷须牵引到连接棚架的荆条上,瓜苗就顺着荆条被引上棚架。盛夏的高温,会把小青瓦晒得发烫,父亲就在瓜藤爬上屋面之前,在屋面铺上了一层麦秸秆。这样,既能防瓜果在风雨中滚落,也可防瓜果被烫伤。
进入初夏,丝瓜和南瓜的阔大叶子,把棚架覆盖得密不透风。纵横交错的瓜藤们,一路上开出金灿灿的花朵。此时闲坐阶沿上,阳光晒不进来,屋里屋外光线都呈暗绿色,非常阴凉。微风吹过,阔叶招展,花朵摇曳,瓜花瓜叶混杂的天然馨香,真令人神清气爽。每当夏雨来临,瓜花瓜叶们在风雨里,以顽强的姿态接受隆重洗礼。雨过天晴,整个院落更显盎然生机。这些日子里,蝴蝶、蜜蜂、小鸟以及各种小虫子,都把这当作了生存的天堂,争相展示各自的天赋。这等独特的美景,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赏,赞不绝口。
盛夏,丝瓜和南瓜进入挂果旺盛期。屋檐前后的棚架上,细长的丝瓜,滚圆的南瓜,争先恐后地从棚架空框里垂悬出来,沉甸甸地在风中晃动。而在瓜叶葱绿的屋顶,瓜果们惬意地躺在麦秸铺成的“地毯”上,自在地生长着,成熟着。
丝瓜要吃嫩的。每天清晨,母亲就搭起竹梯,把棚架和屋面上的丝瓜采摘一遍。我们家吃不完时,就分送给村邻。南瓜则可养成老南瓜,待秋后采摘下来储存过冬。为减轻瓜蔓的重负、避免南瓜被风吹落,父亲还编制了些简易的小竹篮,挂在棚架上,以兜住下坠的南瓜。
在白墙青瓦的院落,金黄的瓜花,垂悬的瓜果,错落吊装的竹篮,鸟儿及昆虫们的翻飞鸣唱,构成一道有声有色的农家风景。而蓬勃藤蔓上串联着的丰硕瓜果,又为我家餐桌增添了生活的别样滋味。让我们顺利度过了特殊的生活年代。
经母亲的巧手烹饪,丝瓜和南瓜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尤其是早起采摘的带露的南瓜花,沾上面糊或油炸或清蒸,都是当地有名的传统美食。我勤劳的父母,用汗水和智慧,种了一院瓜,一院花,一幅农家风俗画。
又是阳春三月天。扛起锄头,揣上种子,在春风里,为值得期许的未来,去种瓜种豆种风景——到时候,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瓜豆和最好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