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玮。 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供图
人物名片:袁玮,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现代隧道技术》《隧道建设》审稿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成都工匠培育对象,现任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机械所所长、科技创新党支部书记,曾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中国中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中铁岗位能手、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先进科技创新工作者”、成都市“金牛工匠”、中铁科研院劳动模范等荣誉。
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宣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中铁科研院西南院袁玮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参加工作至今,袁玮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重点科研项目10项,其他科研项目30余项,成果获四川省、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科技奖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以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从科研新兵到行业专家
2010年,袁玮进入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成为一名定向培养研究生,师从工程机械领域专家高菊茹研究员。由此开启了他与运营隧道病害整治技术与装备、隧道监测检测技术与配套设备研究工作的不解之缘。
2013年,初出茅庐的袁玮面对的是长期困扰我国运营隧道维护的难题:90%的病害整治依赖人工,工人需要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冒险作业。怀揣着“让机械化替代人工”的信念,袁玮在导师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机械替代人工的设备。
2018年,我国首台“运营隧道维护多功能作业台车”在成昆铁路成功应用时,这个集钻孔、开槽、凿毛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钢铁巨臂”,帮助国内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整治关键工序首次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了运营隧道维护施工效率、质量和作业安全性。这项成果荣获中国中铁第二届实用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如今已在全国30余座隧道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破解行业痛点的科技先锋
“真正的创新要源自现场需求。”袁玮始终保持着科研人的敏锐。当发现传统隧道检测需要工人手持雷达天线,借助装载机等工程设备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作业时,他立即主持开展“地质雷达法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台车”的研制,这项成果在中老铁路项目中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在建隧道高风险环境下的检测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
从“全站仪智能保护设备”到“地铁标准化监测配套机具”,袁玮带领团队研发的10余项智能化装备,犹如一套“科技组合拳”,精准击破施工监测、检测领域的多个技术瓶颈,不仅有效解决了现场监测作业中的技术痛点,还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与数据采集精度。该系列创新成果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五小”优秀创新成果奖。
创新工作室“匠心接力”
作为“袁玮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始终铭记导师高菊茹研究员的教诲:“凡事只要坚持做下去,肯定能做好,要做就不要留遗憾,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作为中铁科研院西南院隧道技术的中坚力量,袁玮不忘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在成昆铁路某隧道试验病害整治设备时,天窗点(铁路运输组织中,为了进行线路维修和施工而临时封锁部分区间线路的时间段。)是凌晨2时至4时,他身先士卒,每天到现场指导勘验。隧道维护多功能车初代样机首秀遭遇机械臂频繁卡顿、效率不足人工一半。试验首夜,设备踉跄驶出隧道时,施工方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花架子”“瞎折腾”的评价让团队士气跌到谷底。袁玮无数次辗转难眠,既有技术失败的窘迫,更有无法交差的压力。他决定带领团队实施“昼夜双循环”攻坚:夜间采集设备参数,白天现场改进。历经40余天攻坚,最终实现设备定型,施工效率提升3倍,人员减少50%。
“青年拔尖人才”到“四川省劳动模范”,20余项荣誉见证着这位“85后”专家的成长。但袁玮更珍视的是施工人员那句“你们这设备真管用”的朴实评价。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隧道智能运维机器人”发起攻关,用他的话说:“科研人的幸福,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创新成果在千里铁道线上开花结果。”(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