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人员进行中试试验。
机器人正在抓取产品。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眉山市破题转型发展的“关键密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演进的当下,眉山市以科创平台为支点,提升产业能级,强化各项要素保障,让实验室的创新火花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际动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勾勒出一条以科技赋能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点面发力
让“创新苗”长成“动能枝”
今年年初,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首个中试转化项目成功落地——由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年产50吨锂镁合金工程化示范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建,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作为全市首个产业中试基地,主要开展基础研究、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示范工厂、投融资及检验检测等服务。已引进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二氧化碳捕集耦合制氢等10余个中试项目,力争5年内引进国内外中试项目60个以上,促进20个以上产业化项目在眉山市就地转化。该中心的建成投用,有效畅通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堵点难点,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我们获批2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标志着眉山市打造西部中试转化基地进入快车道。”眉山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平台搭建的“面”上布局之外,眉山市高新技术企业也在“点”上突破,成为科技创新的“拔尖生”。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为例,当地企业正通过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锂镁合金工程化示范生产线项目,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相关材料工程化示范的空白,更推动锂资源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事实上,眉山企业的创新活力已渗透至多个领域:从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元器件研发,到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药临床试验,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正通过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等方式,将“创新基因”注入产品迭代。
眼下,眉山市正以平台为“面”、企业为“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出新探索、新招式、新路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能级激发动能,让实验室里“创新苗”真正长成“动能枝”。
提升能级
让“产业树”结出“科技果”
近日,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作人员专注赶制一批高纯度氰胺订单。
2023年10月,该公司自主建设的全球首台套单线年产10万吨三聚氰胺装置投产,采用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气相淬冷技术和绿色氨碳分离技术,不仅刷新单线日产能和消耗指标的世界行业纪录,更实现关键设备和材料全部国产化。投资仅为国外高压法技术的40%~50%,将我国绿色低碳三聚氰胺生产技术推向全球新高度。
2024年9月投产的年产30万吨氰胺材料全产业链项目二期,目前已全线满负荷生产。该项目坚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使用国产化设备,配套的智控中心实时掌控各生产区域的运行、安全、能耗等数据,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筑基。
同样作为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典型代表企业之一的眉山博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执着于“科技兴企”,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该公司自2020年6月量产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瞪羚企业等。公司创新团队在先进材料多个领域中解决了闪烁晶体、超精密光学和半导体材料行业的痛点,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每年公司要拿出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公司生产的闪烁晶体、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等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安检、探测、工业、科研等领域,市场前景无限。该公司深知,只有不断加大研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提能升级,才能抢占先机,在新材料领域实现赶超跨越。
两家公司产业技术提能升级是眉山市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眉山市锚定“1+3”主导产业方向,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搭建中试转化平台加速成果落地,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新图景,让更多的“产业树”结出累累“科技果”。
聚焦要素
让“生态链”激活“发展链”
推进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是关键。在眉山市,人才、资金、区位等创新要素正通过系统性整合,形成激活发展动能的“生态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眉山市筑强科技人才支撑,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萃青工程”,加强人才引育,开展本土人才培育行动、柔性借智行动,让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做好科创企业(平台)人才引育留用全过程服务,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目前,眉山市已通过企业“出题”、高校“揭榜”引才模式,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创新人才团队,并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除人才支撑外,眉山市强化部门协同,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常态化收集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去年首次与6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科技贷”等专属产品。更具突破性的是成德眉资首只同城化科创基金——规模10亿元的成眉科创基金。该基金由眉山市产业引导基金与成都科创投集团联合设立,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硬核科技项目,助力形成“成都研发、眉山转化”的区域协同格局。
与此同时,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眉山市正与成都市共建跨区域中试平台,让区位要素从地理空间转化为创新协同优势。正如眉山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所言:“当人才带着技术、资金跟着项目、区位赋能转化形成闭环,创新生态链自然能激活产业发展链。”
从人才扎根到资金涌流,从区域协同到生态成型,眉山市正以要素整合的“乘法效应”,让创新生态链持续激活发展动能。这种将关键要素转化为发展增量的实践,不仅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勾勒出创新驱动的“眉山路径”。
(本报记者 苏文保)
(图片由眉山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