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江市市中区重拳治理促进永安白乌鱼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经验做法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采用并推广。
内江市市中区作为“中国白乌鱼之乡”,始终将永安白乌鱼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全链条合规”为支点,撬动“特色+规范”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治理中升级、规范中壮大”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链条闭环监管
以“铁规”筑牢合规根基
作为全国白乌鱼产业核心区,内江市市中区深知“质量安全是特色产业的生命线”,围绕白乌鱼从苗种到餐桌的全链条,构建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上市严检”的闭环监管体系。
苗种端严把“种质关”。依托全区7个白乌鱼苗种繁育基地,全程记录亲本选育、苗种培育、疫病防控等关键信息,确保每尾白乌鱼苗可追溯到亲本来源。同时,市中区渔业发展中心不定期对繁育基地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苗种用药记录、水质监测数据。经查,全区全年苗种疫病检疫合格率保持在100%。
养殖端严守“过程关”。市中区全面推行“承诺践诺+精准监管”模式,与13家养殖经营主体签订《白乌鱼养殖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禁用药物清单、休药期规定等“红线”。对规模养殖场,实施智能在线监测。结合“镇村网格员日常巡查+部门重点抽查”机制,全年出动监管人员120余人次,检查覆盖所有养殖主体,杜绝违规用药、超标投饵等行为。
上市端严控“检测关”。市中区落实“批批速测、合格上市”硬要求,建立“养殖户出塘报备—监管人员现场抽样”流程,重点检测是否使用孔雀石绿、氧氟沙星等禁(停)用药物。作为“七条鱼”药残攻坚治理重点品种,白乌鱼上市前速测覆盖率100%,全部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今年以来,省级例行监测、省级监督抽检、农业农村部监督抽查等17个批次抽检,暂未检出禁用药和常规渔药超标现象。
特色赋能提质
以“严管”擦亮地理标志名片
永安白乌鱼的“特色”,既源于品种稀缺性,更源于全链条监管下的品质稳定性。在严格治理中,市中区将“中国白乌鱼之乡”的地域优势与“合规品质”深度绑定,让特色更具竞争力。
标准化养殖夯实品质根基。市中区4家养殖企业率先创建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广三池两坝、鱼菜共生等尾水处理模式,所有白乌鱼养殖基地全部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同时,制订了《永安白乌鱼养殖技术规范》,统一饲料配方、用药标准、捕捞时间,带动散户开展标准化养殖。规范养殖下,永安白乌鱼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百分比均优于参考同类乌鱼,成功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品牌化运营放大合规价值。依托“全链条可追溯”优势,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开发白乌鱼预制菜、鱼糜、白乌鱼肽等深加工产品,入驻永辉、卓尔超市等商超。政府联合新媒体开展永安白乌鱼品牌宣传,让“每一口都安心”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预计今年市中区白乌鱼产值同比增长8.7%。
政企协同共促
以“共治”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政企协同的“合力工程”。市中区通过构建“政府监管+产业联盟+市场反哺”机制,让监管成为产业抗风险、拓市场的“助推器”。
产业联盟凝聚共治合力。永安白乌鱼产业发展采用“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以苗种培育为核心,建成“专家站+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白乌鱼产业联合体,白乌鱼养殖实施“五个统一”(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实现互惠合作、抱团发展。
三产融合延伸合规价值。在严格监管保障品质的基础上,市中区将白乌鱼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养殖模式,每亩综合收益达传统养殖的1.3倍;打造“白乌鱼烹饪大赛”等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带动餐饮、民宿增收。如今的永安白乌鱼,已从“养殖单品”升级为“产业链条”,全链条合规监管成为串联一、二、三产的关键纽带。
从“中国白乌鱼之乡”到“打造重点品种治理示范”,市中区永安白乌鱼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对于特色产业而言,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唯有将规范内化为发展基因,将监管贯穿于产业全链条,才能让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为内江市重点品种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永安白乌鱼经验”。(微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