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3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夏至养生正当时 中医教你消暑度夏

夏至后,天气闷热潮湿,湿邪容易困脾,造成中满腹胀、不思饮食、四肢乏力等症状,同时,因出汗过多可能损伤人体心阳,引起心率血压的改变,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因此夏至养生重在健脾养心,应注意顺应节令特点,调整阴阳、防病治病。

夏至养生睡2

夏至前后,昼长夜短,养生也应效法自然,相应调整作息,夜卧早起,以使阳生阴长、气机调畅。要注重睡好子觉午觉,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子是指半夜,午是指正午。中医认为,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较弱,阳气尽则卧,可养阳。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此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气尽则寐,午间睡半个小时左右,可护阴。

夏至起居有3

夏至时节,人体阳气的特点是阳盛于外,聚集于体表向外发散,相对体内的阳气较少。若此时过于贪食生冷食物,易使寒邪直中脏腑,损伤脾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若寒邪侵入四肢经络,还会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对于女性而言,若脾胃无法运化寒凉之品,加之外部湿气弥漫,很容易形成寒湿留在体内,会造成白带增多,人困体乏等症状。

因此,夏至后养生要三忌:一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二忌冷水洗浴,三忌夜卧贪凉。

同时注意清淡饮食,不食肥甘厚味,可以常食用扁豆、薏米粥等一些祛湿的食物。南方的朋友可以适当吃些辛辣食物,以发散湿气。

夏至消暑有4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体排汗量增多,体内损失的水分较多,多食汤水有助于补充人体津液、消暑祛火。

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至是培补阳气的好时节,对于平素怕冷、手脚冰凉,或是受寒不适的人,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还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以预防过用冷气带给身体的伤害。

1.山楂酸梅汤

做法: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白菊花、白糖适量。加水将山楂片和酸梅煮烂,放入白菊花,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功效: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适应人群:口干、口淡无味,不欲饮食者。

2.绿豆汤

做法:绿豆若干,放入凉水内浸泡半小时,搓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熬煮。大火煮开后转中火熬煮1520分钟,煎煮时不停搅拌,待绿豆煮开花后,撇去浮沫,晾凉后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止渴消暑。

3.冬瓜汤

做法:冬瓜250克,火麻油1小勺,食盐1小勺,花椒、姜适量。冬瓜洗净切片入锅中,加水后放入姜片、花椒粒,大火煮开转中火,将冬瓜煮熟,然后放入2滴火麻油、少许食盐调味后出锅。晾温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

4.三豆汤

做法: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克,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放入适量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一周饮用两次。

功效:解暑清热,防暑降温。

● 小贴士 

夏季运动:和缓舒适量要小

夏至前后阳气最旺,阴气初始。适度运动可以顺应阳气的向上升发,使之不受阻碍,帮助人体气血通畅。如果运动太过,汗出过多,反而会耗散阳气,同时也损耗阴气,不利于对初生阴气的养护。在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日晒强烈之时,缓行宁心,以防伤暑。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切忌冷水淋浴,以防寒邪直入,损伤人体阳气。

夏季情志:心态平和忌动怒

养神之道贵在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精神情志活动宜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夏至之时阴阳二气相交,人易心烦气躁,情绪不宁。此时要善于调节情绪,心胸开阔,乐观洒脱,从而使气机畅达,五脏安和。此外,在五行理论中,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夏季,人们可以常听欢快、轻松的徵调乐曲,以安心神、养心气。(综合自央视财经、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