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9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陈玉玲:科研路上的追光者

陈玉玲

生活中的陈玉玲

2017年12月,陈玉玲在西华大学开启了她的执教之路。在西华大学四年多,她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以第一作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发表8篇学术论文,参与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参编一本教材。

笔耕春风  润材无声

初登讲台时,作为讲台新秀的陈玉玲,时常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困惑,还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随着授课经验不断丰富,她很快便以一种更成熟稳重的心态专注于教学。她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对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针对各自的特征进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去年一个课题中,陈玉玲的两位本科分别是审计专业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一同参与了课题。老师们带着他们做访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但由于专业背景限制,当时两位同学完全不会数据统计分析。陈玉玲便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给他们参考,告诉他们按照论文中的步骤来进行分析,两个人相互讨论,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很快,他们便能熟练使用软件并掌握了数据分析技能。

在没有课题实践的时候,陈玉玲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深入学习的机会。她会邀请自己的师兄师姐来为学生开展相关的讲座,目的是要让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知道,真正的企业是什么样子的,企业又需要怎样的人才,让他们对社会实际有更直观的感受。

“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他们会带来超乎想象的结果。记住学生名字以及对上次提出的问题给予回馈,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陈玉玲说。在与学生打成一片后,她逐渐摸索出一条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交流反馈,温和相处,严格要求。陈玉玲对学术的认真和严谨,更让同学们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都要专注,尽自己所能一定会有收获。“小陈老师在写自科申报书的时候字斟句酌,让我们反复阅读提意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提交,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敬佩。”西华大学2020级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李响说。

在研究生指导中,陈玉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交流,通过不定期的小组汇报讨论,促进同学们深入思考交流,鼓励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不断锻炼中逐渐具备更高的能力。在陈玉玲的研究生团队中,同学们积极思考,互帮互带,而她是帮助同学们攻克难题的良师,亦是关心同学们生活的良友。西华大学2019级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郑可意说:“虽然陈老师是导师,但其实相处起来更像是大姐姐,面对问题时,可以和我们一起共同解决;面对困惑时,她会耐心温柔开导我们,传授她的经验。有一次我在文章发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需要较大改动,当时我非常受挫,但陈老师耐心开导我,和我分享她以前类似的经历,也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作为科研人员,对于陈玉玲来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荣誉,也是自我要求。从博士毕业她就开始做申报准备。可是申报了两次都没有通过,这不免令陈玉玲有些迷茫。于是,她常抽空去参加各种论坛和专家讲座,以此获得灵感和碰撞。“有一次,我参加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万方教授的行为工作坊,她提出的‘女性领导’这一话题使我受到了启发。” 陈玉玲说。在做好调查、把握好大致方向后,她以此作为切入点再次申报,新颖的选题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并鼓励她继续跟进研究。

2021年,陈玉玲基于专家的修改意见确定了以“中国企业女性领导的多重身份的双刃剑效应及其管理策略”为选题,该选题凭借清晰的逻辑、具体的规划思路、直观的模型图直击评审眼球,从海量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对于陈玉玲来说,科研是一个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正是一步步摸索,不断探究,不断试错才能收获现在的结果。而申报自然科学基金对陈玉玲而言是一个磨炼人格和完善心性的过程,“就像走在黑暗的隧道里,孤独且艰难地跋涉,但又相信曙光就在未来不远处。”她说,尽管有过自我怀疑,也想过要放弃,但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申报成功使她对自己一路走来的坚持倍感振奋,更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的步伐。

说起即将出生的宝宝,陈玉玲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陈玉玲打趣地说:“有时候工作比较投入,甚至忘记自己是个孕妇。宝宝也会让我憧憬做为母亲的责任。”

作为从事女性课题研究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陈玉玲认为女性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是更坚韧,但是女性也面临多重身份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她希望每位女性科研人员在有丰富知识的同时,能保持心情愉悦和身心健康。“科研的道路漫长且枯燥,在看不到结果的时候不要心急,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收获。”她说。

青山云雨  幸与君逢

在陈玉玲看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团队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的倾囊相授、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她受益终生。

研究院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陈玉玲为小陈老师,在陈玉玲怀孕之后,学生们都非常照顾她。前不久,陈玉玲带实验班在八教学习后,需要走回办公室,为了不让陈老师太累,学生们还很贴心地帮她叫了“小白龙”(校园交通车),陪她回办公室。在这样的相处中,她和学生之间少了一些距离感,多了一份亲切感。她说:“今年我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多半会哭,我与他们就像母亲和孩子一样,很舍不得。那些日常生活的点滴让我温暖又感慨。” 在陈玉玲的眼中,学生们懂事、温暖。

虽然科研教学任务很重,陈玉玲却从不轻视健康,所以每周三次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运动中排解压力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健康的身心。”她说。工作之外,参加学术讲座也是陈玉玲的爱好之一。除了研究院有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她经常会参加线上讲座,尤其是与她研究领域相关的。“听了其他专家的分享,也会给予我很多研究方向上的碰撞和信心。”陈玉玲说。

谈到未来的打算,陈玉玲坚定地表示,三年内把课题完成,争取做出一系列成果。她还希望有机会参与到更宏观的研究中,“会考虑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展开研究,对今后的课题申报和研究做进一步突破。”她说。

不负韶华,在最好的年纪投身科研;不忘初心,让理想的境界成为坚持的动力;不惧挑战,怀着必胜的信念攀登学术高峰。行进路途虽曲折跌宕,但陈玉玲不断用已知的理论,筑就通向未知的桥梁,收获颇丰。她热爱生活,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奋斗之路永不止步。(黄潇 冯璐 唐苑 张海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