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3 期 / 第1版:要闻
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四川科技青年创新沙龙”在蓉举办



 

本报讯为切实加强科协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与交流,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128日,由四川省科协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四川科技青年创新沙龙”在成都理工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刘宝珺,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黄竞跃,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朝辉出席沙龙。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和四川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60余人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研究领域中的专业知识,探寻跨学科间的科技交流碰撞。

沙龙上,刘宝珺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我国的科技发展步伐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科技进步才是最能促进经济增长、使社会产生深刻变革的巨大动力。经济社会要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需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对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要继续加大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充分加强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黄竞跃在讲话中表示,举办科技青年创新沙龙的目的就是希望科技工作者能互相分享专业领域知识,探寻跨学科间的交流碰撞。他希望,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并不断提出质疑,启发新思路、新思维,真正通过“跨界的质疑”,碰撞出新的东西。

沙龙上,围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林云锋、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教授张勇、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赵金松、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英、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丁明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钟武律、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高会乐7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结合各自学科、行业的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大家就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提供和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为科技强国作出贡献进行了交流探讨。

大熊猫为什么从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变成以吃竹子为主的动物?李英在《肠道菌群与大熊猫保护》主题报告中解释道:“从理论上说,大熊猫肠道内的微生物应该很活跃,最适合消化肉类。因环境的变化,大熊猫改吃竹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大熊猫已经适应了它们与众不同的食草习惯。但由于大熊猫消化器官和消化酶至今仍保留着肉食性动物的特点,且消化纤维素的酶和细菌微生物少等,因此大熊猫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她建议,应加强大熊猫野化培训,不仅有利于其肠道微生物菌群重构,还有利于多样性的恢复。

当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这一问题,丁明涛作了题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泥石流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重点向大家分享了灾害财产保险模型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灾害财产保险模型可以用于汶川等灾害多发地区的风险评价,为山区城镇的资源开发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可以制定最佳的人员疏散和避难方案,评价已建防御工程的安全程度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提出,未来20年,我国要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包括能源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根据这一热点问题,钟武律为大家分享了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概况,他指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作为计划七方之一,需通过知识产权共享消化ITER成果,为未来建堆进行必要的知识和科技储备。“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可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将是未来核聚变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钟武律说。

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聆听了珠宝玉石鉴定科普讲座。(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