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耕耘
“小震闹,大震到”,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小震过后必有大震。那么,这句谚语是否正确?是不是某一地区频繁出现小震后,就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大地震呢?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的确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频率多时可日达几十至几百次,地震学者称它们为前震。在地震史料中,不少震例都记录到了明显的前震活动,如1975年中国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此次大地震前就小震不断,而且表现出小震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频次最高可达每分钟1次,但震前6小时却又相对平静。地震相关部门结合前震活动、重力场、地下水、地形变等多种异常前兆,成功预测了此次大地震,取得了抗震减灾实效。
每年,地球上会发生500余万次地震,其中很多地方小震活动十分频繁。但在经历几十年大量的监测数据和震例的积累,地震学者发现,小震活动不明显但发生大震的例子也常有出现,由此可见“小震闹,大震到”预报地震的不确定性。相关专家认为,用小震报大震时,还应进一步研究和掌握本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和规律,结合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其作为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全球85%~90%的地震和造成重大灾害的强烈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能造成重大灾害的构造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很小一部分,而大多数地震只有轻微震感甚至无感。发生地震的原因有很多,依据地震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非天然地震如爆破、塌陷、矿震、核试验等,也会使民众感觉到震动。
在探索地震预报的历程中,地学科学工作者一直试图从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科学思路。地震的孕育会引起震源周边区域的应力应变逐渐增加和积累,那么地下震源及其附近区域的介质也会随之发生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改变,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地下电磁等变化。因此,我国开展了地震前兆的微观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现象的监测,这就是我们分布在各地的、安装有各类专业仪器设备的地震台。
综上所述,“小震闹”不一定“大震到”。如果发现某一地区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多,请大家不要慌张,更不要相信和传播“就要发生大地震”之类的言论,避免引起社会恐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系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