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9 期 / 第1版:要闻
公民素质显著提升 “成都模式”全国推广 构筑成都创新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都市科协全面完成八大工作任务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成都服务站授牌

VR骑行赏绿道

2018530,成都市科协召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群众对成都“科普熊猫”有了更深的了解。127日,成都市科协通过“科普熊猫”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出2020年“健康成都、智慧生活”家庭科普知识线上活动,分为科普答题、科普游戏两种形式。活动当天便吸引了近1万名网友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成都市科协系统各类科普传播平台上新冠肺炎科普知识的阅读总量达1.396亿次。

“科普是科协的重要工作,关健时刻的科普更彰显科协人的责任和担当。”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科学普及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西部领先

5262020年首届天府绿道科普智惠行动启动,这标志着成都首个跨区连片“绿道+科普场景”打造进入到实践阶段。当天,成都市科协发布了首批15家绿道科普共享基地名录。“天府绿道内科普资源丰富,我们创新提出‘绿道+科普场景’形式,促进绿道文、体、旅、商、科融合发展,打造成都特色的天府绿道科普场景新业态。”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天府绿道与科普基地结合起来,就是让科普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八大以来,成都市科协创新科普形式,编制《成都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创造性打造“成都市城乡社区科技公共服务集市”“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素质大赛”等活动品牌;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天府广场、东郊记忆等地段的13LED屏上播放科普宣传视频;在电视平台播出《你好科学》《科达小剧场》,在报刊上刊登科普报道和开展科普知识竞答,依托地铁线路、公交线路移动终端和“科普熊猫”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持续推送科普知识;与成都轨道集团在地铁1号线共同持续打造科普主题列车;举办各类科普活动4万余次,参与公众超过1000万余人次……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2018年,成都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1.7%,较2012年的6.2%提高了88.7%,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普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团结引领

“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创新拓展

几千年来,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再到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成都从来不缺乏科学精神。

5292020年“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 及提名奖名单正式出炉。自3月份启动以来,经广泛发动、组织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选、人选公示等程序,遴选出102020年“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以及22名提名人选。这也是成都首次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旨在弘扬科学精神,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良好的创新氛围。

服务科技工作者,汇聚与时代同发展、与城市共奋进的创新潮。八大以来,线上,成都市科协完善门户网站功能,逐步构建完善信息交流、政策服务、倾听诉求的“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线下,成都市科协着力完善科技会堂服务功能。精心打造具有科协大事检索、科技成果展示、青少年科创作品展示等功能的“科技创新空间”,积极向科技团体、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等服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成果展示、对外交往、交朋会友、文化熏陶、创意孵化等“家”的功能不断拓展。

聚才聚智

大批高质量人才项目落户蓉城

20195月,“罗伯特·胡贝尔”诺贝尔奖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举行,这是成都市科协依托离岸基地,服务高质量人才落地成都的一个重要探索。

20166月,成都市获批建设中国科协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首批离岸基地5家单位之一。自此,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功创建并正式启动运作。成都市科协通过建立中国科协(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启了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模式。

“我们以离岸基地为核心,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为海外人才提供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载体。”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柔性引才打破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受居住时间、空间区域、国籍等限制,诠释了“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

截至目前,成都市建立了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和项目孵化功能区、38个海外基地和2个市域产业工作站,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26个项目落地成都进行成果转化。在相关产业功能区引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科学、自动化、公路等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5个,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79个,先后柔性引进院士71名、专家670名,承担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项目553项,争取支持经费31.2亿元,帮助企业开发关键技术522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2项,申请专利2508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47个。

自身建设

“成都模式”获高度肯定和全国推广

2014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科协系统开展了把科协建在园区的工作,并引入第三方公司承担园区科协的“一站式、专业化、全方位”服务。这一园区科协服务“一站网”模式备受全国各城市科协关注。

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服务体系可以概括为:针对企业(产业)发展周期,以园区科协、学会服务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离岸基地等平台为载体,运用新机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科协组织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从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科协已率先在全国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园区)科协,实现20个行政区(市)县全覆盖,园区科协的“成都模式”得到中国科协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新建高校科协19家、企业科协325家,新建创客之家、企业科协联盟等新型科协组织7个,不断扩大科协组织覆盖面。(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