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3 期 / 第1版:要闻
他们,成功助“嫦娥五号”腾飞!

11244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记者了解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有这样一批航天人,他们十三年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时隔多年后,又再次助嫦娥五号成功腾飞。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航天由弱向强的历史见证者。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其中3位代表。

张楠:深耕测量  为嫦娥探月保障数据

张楠(右)和同事讨论技术指标

20056月,张楠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背上行囊,怀揣着航天梦走进大凉山,开启了在山沟里逐梦航天的青春岁月。

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张楠还是一名刚刚入职两年的“新航天”。多年过去,回想当初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的场景,那份紧张和激动依旧历历在目。

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张楠是测量系统数据处理岗位操作手。主要负责全箭所有参数的采集和监测,为各系统提供可靠的测试数据,用以判断火箭工作状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业务知识,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砺,从本系统测试到与外系统的匹配测试,从总检查到加注发射升空,张楠将所有的测试流程及内容烂熟于心,圆满完成了嫦娥一号测量系统测试发射任务。

时隔13年后,张楠已经成长为了航天测试发射领域的专家。转战海南以来,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多型火箭的合练及首飞任务。如今,张楠负责测量、测发指挥监控、车载遥测等多个系统总体工作,培养的多名指挥员也已能担当重任。

这次任务中,他发扬着“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精神,带领团队认真把控技术状态,严把质量安全关口,完成了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各项测试工作,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轨道。

唐安志:扎根气象  为火箭腾飞寻找“天窗”

唐安志(右)给岗位人员讲解设备原理

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唐安志还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台的一名“新人”。第一次看见自己保障的火箭腾飞,他心里激动万分。

那时,唐安志刚刚来到气象台,担任浅层风测量岗位操作手,主要负责火箭周边垂直风场的实时监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窗口大多在深夜或清晨,发射要求高,气候变化快,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特别是在夜幕下进行,对气象数据的要求更高,这对刚刚参加保障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挑战。

为了在首次气象保障工作中不出差错,唐安志提前模拟开展数据报读,积极请教老师傅寻求经验,白天学报数,晚上找规律。一来二去,唐安志逐渐摸清了发射场的风场变化规律。

凭着自己的努力,唐安志在嫦娥一号任务中表现较为突出,被推荐入党。成为共产党员后,他的工作热情更高了,先后参加了多次发射任务气象保障工作,积累了设备排故案例20余条,成为岗位最出色的新生力量。

时隔13年后,唐安志已经完全从那时的岗位小白,蜕变为气象系统的金牌观测员。从发射场气象设备安装调试到检查维护,从数据分析处理到一般故障排除,到处都有唐安志忙碌的身影。

此次任务中,唐安志带领团队精细观测,精心保障,共应对了台风的7次侵袭,抄录数据近万条,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总装测试抢回宝贵时间,圆满完成了极端天气下的气象保障任务。

陈世永:不畏艰险  为嫦娥奔月搭建“天梯”

陈世永指挥调度塔勤工作

发射塔架90余米的高度令人望而生畏,要在近百米的高空巡视设备、排除故障更是步履维艰,而这就是塔勤系统技师、“护塔天王”陈世永的日常。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要常年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时,陈世永淡淡地说道:“为了离火箭更近。”

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陈世永还是后勤岗位的一名普通修理工,负责任务供电线缆的巡视和检修。虽说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缺谁都不行,但身为航天人不能身处任务一线,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那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离火箭更近。

说来也巧,后来,文昌发射场投入建设,陈世永如愿调入了离火箭最近的塔勤岗位,内心的喜悦激发着他对工作的热情。

那几年里,陈世永忍受着长期室外工作的痛苦,克服着高空作业带来的风险,背着笨重的维护装备在12层塔架上来回奔波。上万个零部件,每一颗螺丝、每一组元器件似乎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嫦娥五号探测器刚离开塔架后不久,陈世永顾不上欢呼,就立马前往发射塔架进行射后状态检查……

当再次回到起点,他们已成为各系统最顶尖的才干,积蓄13年的情怀、热情、信念也伴随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飞天而迸发。(唐阳 魏后福 郑怀周 游连勇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