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6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乡贤坐镇“讲理亭” 村民共治小院落
——永安镇刘山村和美乡村建设小记

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竹林,洒下点点碎金,映照着几张古朴的石凳。两个村民坐在石凳上,正为土地边界争论不休,乡贤罗声道在一旁认真倾听。他细致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后,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这是近日资阳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讲理亭中的一幕。

去年8月,刘山村启动讲理亭打造工作,通过发挥村里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调解邻里间那些疙瘩事。在竹林里,那几张被磨得光亮的石凳上,村规民约被反复解读,成为解开村民心结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当地已有20余起纠纷在讲理亭得到解决。

刘山村基层治理的精妙之处,在于将自治根基深扎于院落之中。在村口的墙上,大家的事情大家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16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些年来,自治理念已刻印在村民心里。刘山村党支部副书记钟陶告诉笔者,我们坚持按户划定卫生责任区,分片负责、按月评比,示范带动群众前庭栽花,后院种菜,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过去,刘山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普遍不强,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公共区域环境维护中,人居环境不佳。为此,刘山村创新建立小院匠人自治体系,通过不记名投票推选出3小院匠人,并成立院落自治理事会。3小院匠人平日里会串门走访,引导村民自治。大家还民主商议制定出了4微治理制度和小院微公约,涵盖院落卫生、公共秩序、民风民俗、产村融合发展等方面。

刘山村还推广运用积分制,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村两委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民情、便于操作的积分条款,村民凭借获得的积分可以在积分兑换站点兑换米面粮油等物资。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美乡村微治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刘山村人的主人翁意识与日俱增。

如果说讲理亭与院落自治是刘山村基层治理的当下实践,那村史馆则在铸魂层面凝聚着全村的精神。在200余平方米的村史馆里,泛黄的家谱、陈旧的农具、黑白的老照片无声讲述着村庄过往,唤醒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而融合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的草雕文创、柳棍文化陈列等,则让参观者感受到非遗的生命力。

讲理亭的纠纷调解到院落自治的村民参与,再到村史馆的文化传承,在刘山村,一条完整的基层治理链条清晰可见。当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当老办法与新智慧在乡土实践中相融相生,一幅充满活力又富有底蕴的乡村善治图卷便徐徐展开。(卜一珊 曾涛 何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