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5 期 / 第1版:要闻
巡检机器人巡田、AI大模型为植物“问诊”、舌尖美食藏专利
从“面朝黄土”到“面向AI” 勾勒我省农业未来样态

本报讯 94日至7日,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在成都举行。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农业盛会,此次大会共有来自德国、意大利等25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多个省(区、市)和四川省21个市(州)的千余家企业参展。众多农业黑科技集中亮相,既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丰硕成果,更折射出智慧农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全球展商齐聚

搭建农业交流合作大平台

今年,农博会按照室内展+田园展+主体活动的形式设置展览展示内容。室内主展场设置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总面积10万平方米,设置千亿级产业精品馆、蜀地农臻馆、国际合作与省际合作馆等主题展馆。新津天府农博园田园展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新场景,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田间活动。同时,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新津)、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金堂)、天府现代种业园(邛崃)等农业产业园区联合首秀,集中展示了成都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成果。

室内主展场现场,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在这里进行着一场深度交互,进一步促进川字号农产品出川、出国。

我们研发的万寿菊采摘机器人属全球首创,目前正向南非、印尼等地区推广。万寿菊主要用于提取叶黄素,过去依靠人工采摘,效率低、成本高且花粉容易引发过敏,因此我们开发了采摘机器人。机器人每天可实现8吨的采摘量,而人工采摘仅能采摘500公斤。四川犍小茉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期间,印尼展商与四川犍小茉有限公司就万寿菊采摘机器人推广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国内农业科技走出去搭建了重要桥梁。

德国企业在带来大型器械、特色食品的同时,也对成都的都市农业展露出浓厚兴趣。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朱利安表示:成都都市农业已成为中国都市及城郊农业发展的先锋,希望未来能够携手共进!他坦言,此次德方希望借助农博会这个平台,将德国农产品、技术推向中国市场,也将中国优秀的农产品、技术带回德国。

不仅如此,马来西亚、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境外采购团,也纷纷精准对接川渝市场需求。四川国际博览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农博会通过搭建国际化、区域化的贸易平台,推动川字号农产品与全球市场深度对接。

科技硬核登场

重构农业生产全链条

农博会现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未来农业的雏形清晰呈现,正推动传统农耕模式系统性变革。

例如,田间巡检环节,成都市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农用巡检机器人堪称田间管家。它搭载高清摄像头、雷达及多类传感器,结合云端AI系统,可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并自动生成农事建议,目前已在成都周边10余个农业园区投用。我们设计了轮式与履带式两款机型,轮式适配标准化园区,履带式应对复杂地形,能大幅降低人工巡检成本。该公司副总经理巫元庆介绍。

精准种植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王书胜博士带来的全球首个植物工厂专用AI大模型成为焦点。该模型融合本地传感器数据,解决传统大模型幻觉问题,为植物生长提供可靠决策支持。这与湖南益阳再生稻无人智慧农场实践相呼应——农场依托北斗导航、AI智能决策等技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无人化,2024年亩产1260余公斤,较传统模式提升30%

针对农业生产痛点,创新技术同样精准发力。面对丘陵山区农机运输难、田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发的六旋翼无人机给出方案:载重150公斤可吊装农机跨越坡地河谷,电池加混合增程式动力系统实现40分钟续航,目前已在达州市、成都崇州市试点,让当地丘陵田地利用率提升15%以上。

为减轻果农劳动强度,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发的柑橘采摘外骨骼机器人,内置液压助力系统为上肢提供支撑。普通采摘1小时就手臂酸痛,穿上这套装备长时间操作也不易疲劳。工作人员申超伟演示时说。该设备与深圳极壳科技外骨骼装备研发方向契合,后者可提升70%腿部力量、降低30%身体能耗,已在多地果园推广。

在提升土地利用率上,中农亿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垂直种植系统实现空中种草莓:草莓栽种于专用基质,滴灌系统精准供水肥,LED 补光系统按生长阶段调光谱,目前已适配300余个品种。此外,该公司在温江运营的西南最大立体栽培草莓智慧工厂,借AI、大数据实现环境参数全流程无人化精准调控,年产量15/亩,水资源利用率提升80%

从田间巡检的智能机器人到高效精准的采摘装备,从突破性AI大模型到无人化智慧农场实践,这些创新成果勾勒出未来农业的清晰图景——科技正以全链条、系统性赋能重塑传统农耕模式。

舌尖科技添彩

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

农博会上的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智能装备领域,更渗透到农产品加工环节。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榜样青年CSA社区研发的大蒜咖啡,通过独家脱硫工艺去除蒜味、保留大蒜素,年销量超7万杯,销售额突破133万元,相关技术已获国家专利;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与温江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黑甜玉米鲜榨玉米汁即将上市,该产品使黑甜玉米收购价较普通玉米高出3倍,带动种植户亩均增收3000元;新腾数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依托AI算法,大幅缩短农产品研发周期。以往新品研发需半年至一年,如今从打样到上市仅需3天。该公司副总裁余恒以树番茄为例介绍,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推广,树番茄产业链年产值从2000万元增至15亿至20亿元,带动云南树番茄种植户从200户增至5000余户,实现了农产品价值与农户收益的双重提升。

另一边的凉山馆,航天育种展区吸引了众多参展嘉宾与采购商的目光,展区展示了凉山州农业科学院多年来的航天育种成果。目前,凉山已拥有包括川凉芋20、航天小麦20h-66在内的一大批马铃薯、玉米、小麦等新种质资源材料,为培育马铃薯、玉米、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更多可能。

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显示,2024 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约15%,人工智能正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本届农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国农业从面朝黄土面向屏幕、面向 AI、面向未来的转型趋势。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持续推广与应用,四川乃至全国将进一步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实现人与技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图景注入强劲动力。(黄梅兰 本报记者 陈兰 董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