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龙蟠村100余亩的高山旱稻种植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欣喜:一簇簇旱稻已进入灌浆结实期,种植较早的旱稻,谷粒已微微泛黄、弯下了腰。而在这些旱稻田中,每隔三行旱稻便套种着一行红薯,绿油油的红薯藤长势旺盛,将旱稻田覆盖得严严实实。正在查看旱稻结粒情况的龙蟠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海,顺手牵起两根一米多长的红薯藤介绍道:“没想到我们运用三行旱稻套种一行红薯的种植法,不仅方便了日常管理,还为旱稻生长提供了蓄水保水的保障,让旱稻长得郁郁葱葱,不再缺水。”
龙蟠村作为新乐镇的岩区村,干旱问题常年困扰着这里的农业生产。2024年,面对村里100余亩“望天田”和旱地,龙蟠村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号召,决心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现状。于是,李文海联合几户村民带头示范,利用10余亩“望天田”和村里复垦的30余亩撂荒地,引进“旱优73”旱稻品种,采用移栽秧苗的方式进行试种。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几个月的精心管护下,亩均收获稻谷近450千克,曾经的“望天田”和撂荒地成功变身“希望田”和“丰收地”。
然而,试种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尽管旱稻获得了亩产近450千克的好收成,但在管理方面,除草、施药以及扬花前必须浇一次水等环节都极为不便,稍有不慎还会损伤部分旱稻。特别是大雨过后,连续几个艳阳天,旱稻地蓄水保水能力弱的短板就凸显出来。
面对这一难题,李文海和村民们积极思考,借鉴玉米地套种红薯能蓄水保水还增收的种植经验,大胆尝试在旱稻田里间种红薯。今年4月,在移栽旱稻秧苗时,他们便运用科技手段,根据红薯藤的生长特点,每三行旱稻套种一行红薯。由于红薯藤分蘖能力强、长势茂盛,短短2个月内,红薯藤就基本将三行旱稻根部泥土全部覆盖。有了这些套种的红薯,旱稻的管理变得方便快捷,尤其是大雨过后,即便连续多日晴天,因红薯藤的覆盖,泥土也能保持水分,不再“喊渴”。
李文海介绍,今年的旱稻产量虽略低于水田种植的稻谷,但由于旱稻土壤在红薯藤的覆盖下基本保持湿润状态,在生长期尤其是进入分蘖和灌浆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实现了茁壮生长,确保了旱稻的产量。经初步测算,今年尽管旱稻每隔三行就套种一行红薯,但稻谷亩产量至少在400千克。如果将红薯的产量折换成旱稻,实际亩产量将超过450千克。
这一行小小的红薯,借助科技的力量,实实在在为旱稻丰收撑起了“保护伞”,彰显了科技惠农助农的强大力量。(周超文 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