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5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买买买”总停不下来的原因

马上又是“双十一”,你的购物车里是不是早早就加购了很多心仪商品。人们通常以为冲动消费是女性专属,但不少研究指出,男女的冲动消费发生率几乎相同。在网购不发达的年代,因为逛街是女性“专长”,冲动购物在女性中更常见;但由于网购变得简单快捷,男性的冲动性消费可能会越来越多。今天,就来分享一些关于购物的心理学知识,一起做理性消费者。

◎自我损耗的陷阱:

心累让你更爱“剁手”

我们一般认为,心情好时人们更容易“买买买”,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剁手”行为在人们心累的时候最常出现。想搞明白这个现象,我们要先从经典的“胡萝卜实验”说起。

“胡萝卜实验”让一群学生全都饿着肚子来到实验室,并随机分成三组,然后让大家做几何题。不过这些题其实都是无解的,实验测量的是他们愿意在题目上坚持多长时间才放弃。实验中,第一组学生直接开始做题,他们平均每人坚持了20分钟;第二组学生被带到有饼干和萝卜的房间,允许他们随便吃饼干,平均每人与第一组一样坚持了20分钟;而第三组学生在饼干和萝卜面前,被告知只能吃萝卜,这一组只坚持了8分钟。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第三组的意志力在抵制饼干的时候被消耗掉了。这说明,意志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自我损耗状态下,由于意志力资源消耗殆尽,大脑会切换到“节能模式”,拒绝一切需要艰苦思考的事,且偏爱直接的命令与绝对化的信息,这时,如果再听到一句直击灵魂的咒语——“买它!”,你的荷包恐怕就又要大出血了。

自我损耗也解释了“双十一”的狂热消费现象。在购物节之前,许多人会压制自己的购物需求,看到好看的衣服与鞋子,就会告诉自己减价了再买,这种压制会消耗意志力资源。到了“双十一”时,购物欲望集中释放,大脑却再没有能量克制任何消费冲动,导致人们买入了一大堆计划之外的东西。

◎小买怡情、大买伤身:

警惕购物上瘾

由于自我损耗误入商家陷阱,仅是财产的损失;如果不慎踏进购物成瘾的“泥潭”,就是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威胁了。购物成瘾也被称为“强迫性购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会造成明显的心理、财政、家庭问题,包括抑郁症、大量债务、亲密关系(家庭)的破裂等等。

强迫性购物症是一种逃避机制。患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希望购买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和各种心理不适感。但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所以他们会不断买东西、不断试图达到上次冲动消费时的情绪高度。还有一些强迫性购物症患者在通过消费抵抗内心的抑郁感。然而,这种逃避,从长期来看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购物成瘾中。

◎有趣的“零售疗法”:

适量“剁手”治愈心病

即便如此,大多数时候购物是无害的,适量的“剁手”甚至还能带来一定的心理疗愈效果。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指代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套自我调节方法。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成瘾性消费,购物本身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这个“做出选择”的过程,就能够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当然,想要“零售疗法”起效,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购买的艺术。比如多逛街、少网购,因为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同时,与其购买实物,不如购买体验。所谓购买体验,指的是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等。

可别小看生活中的“小确幸”,很多次小额的“买买买”比一次性的大额消费带来的快乐更多。花了大钱买了一件限量版包包,时间久了也不会一背就快乐,但隔三差五买点小东西会持续提供正向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小钱激励自己,让幸福聚沙成塔,成为习惯。(唐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