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展示自己挖的笋子。
龙蟠村干部(左)为苦笋拍照进行网上销售。
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目之所及皆是苍翠的竹子,鼻尖萦绕着沁人心脾的竹香。在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里,一根根厚实肥嫩的苦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村民梁应生每天早早穿梭在竹林中采挖竹笋,虽然年过七旬,但他动作娴熟、手脚麻利,一天下来,就能挖60余公斤竹笋。“按竹笋商贩给的批发价来算,一天至少也能卖上300元。”梁应生高兴地说。
过去,由于龙蟠村耕地少、荒山荒坡多且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村民采挖的竹笋多用于自家食用,虽然也有一部分村民选择售卖鲜笋,但因为没有产生规模,导致卖笋难、笋价低。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在龙蟠村党支部的努力争取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投入200万余元,将该村6.2公里毛坯路硬化成了4米宽的水泥路,畅通了鲜笋下山售卖和商贩上山收购的难题。
此外,龙蟠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该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的优势,将荒山荒坡全部利用起来种植竹笋,大力发展竹产业,目前全村苦竹、毛竹种植面积超3000亩。“我们之所以引导村民种植苦竹、毛竹,是因为除了竹子能卖钱外,每年苦竹长的苦笋和毛竹长的春笋冬笋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竹子本身的收入,且栽种一次可连续收获20多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生意。”龙蟠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文海欣喜地说道。
“我一共种植了15亩苦竹和毛竹,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管理,已全部投产。”谈到这些年种竹挖笋带来的好处,梁应生高兴不已,他告诉笔者,自己的儿女都已外出创业成家,但自己和老伴仍选择留在故乡,虽然年事已高,但通过精心照料竹林,所得收入不但可以解决家里的开支问题,每年还能有4万余元的节余。
龙蟠村党支部还针对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缺劳户家庭日益增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近几年,该村推出了挖笋、吃竹笋宴等以“笋”为主题的农事体验活动,每到竹笋成熟季节,游客们纷至沓来,好不热闹。
李文海告诉笔者,村里的老人个个都是挖笋能手,在农事体验活动中,他们还能指导游客挖笋,分享自己的挖笋技巧。据李文海介绍,挖笋是一项技术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到的,得根据竹子的大小和竹鞭的年龄进行判断,一般竹子长到两年以上,才可能有竹笋。如何判断一根竹子和竹鞭下面是否有竹笋或即将破土而出,这也要参考个人经验,有经验的人一挖一个准儿,没经验的人就可能白费工夫。此外,挖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锄头不能随意挥动,要轻轻刨掉表层泥土或挖开刚出土的笋尖外围泥土,直到竹笋全部亮出来后,才能顺着根部将其全部挖出,如果竹笋未完全挖出或者挖烂,将影响竹笋的产量和“颜值”,导致卖不上好价钱。
近年来,村民们尝到了发展竹产业带来的甜头后,自觉主动地加强竹林管护工作,逐渐形成了“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致富理念,大家适时为竹林中耕除草、松土、间伐老竹,不仅提高了竹笋产量,还获取了更大的经济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今春仅毛竹春笋和苦竹苦笋,每亩平均就可采挖500公斤,平均每公斤按4元计,全村3000余亩春笋和苦笋可实现增收600万元。
竹子拔节“声声响”,竹农增收“节节高”。现在,村民们种竹子的干劲一年比一年足,一根根“小竹笋”长成了龙蟠村富民兴村的“致富笋”“幸福笋”,一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美丽画卷正在龙蟠村徐徐展开。(周超文/文 刘晓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