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国是雅安市汉源县河南乡盐井村村民,年轻时因意外导致眼睛受伤,双目几近失明,康复后仅左眼能看到微弱光亮。在自身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他还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瘫痪的母亲和智力低下的弟弟,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失明不失勇气 练就独立本领
1986年10月,杨友国在参与修建晒河公路时,身旁一枚未被发觉的哑炮突然爆炸,导致他全身大面积受伤。一起干活的村干部赶忙将其送往医院,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他勉强捡回一条命,但双目却几近失明,康复后仅左眼能看到微弱光亮。
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让杨友国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悲痛过后,他告慰自己,既然无法改变事实,那就收拾好心情乐观面对。更何况,家里还有母亲和弟弟在等着他。
在家休养期间,杨友国开始学着用双手感知世界。由于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摸索,因此他对家里的每个角落、每样东西发出的声响都异常熟悉。慢慢地,他学会了洗衣做饭、种菜种粮、上山捡柴、养猪等技能。
“挖地时,我就拎着锄头摸索自家的地,刨两下再摸索一下,以确定方位正确;种玉米时,我就找一小截竹竿做尺子,一点一点挖坑埋下种子。”谈起干农活,杨友国分享了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
但大多数时候,干农活对杨友国来说,都不是件容易事。好几次,他背着背篼上山干活,忙完准备回家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背篼在哪,只好回家请邻居帮忙寻找。而上山捡柴对他来说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崎岖的山路让普通人都举步维艰,他则是靠着一路“摸爬滚打”才能勉强到达目的地。
勇挑家中重担 精神感召乡里
2008年,杨友国的母亲突然精神失常,生活无法自理,急需人照顾。母亲生病后,小弟也无人看管,这个不幸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的父亲身体不好,早已去世多年,他临终前嘱托我要担起大哥的职责,尽力帮助老二老三将母亲和小弟照顾好,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中。”杨友国回忆道,考虑到自己和小弟因身体和智力原因,一直没有结婚成家,但二弟、三弟早已独立成家且工作繁忙育有子女,所以他便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小弟的重担。
然而,作为一个残疾人,要同时照顾精神失常的母亲和智力低下的弟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他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养猪事业,将全部精力放到照顾母亲和弟弟的饮食起居上来。做饭时,他充分考虑母亲的喜好,保证让母亲吃好喝好;每次外出干农活前,他都会买一些好吃的零食拿给弟弟,并嘱咐他乖乖在家等自己回来。
前几年,杨友国的母亲因疾病彻底丧失了行动能力,侄女杨万蓉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助大伯一起照顾奶奶。对于这个大伯,她是打从心眼里感到钦佩。“大伯是个很坚强很善良的人,虽身有残疾,但他也闲不下来,到处都能看到他干活的身影。他也很体谅我们这些小辈,帮我们分担了很多事情。”杨万蓉充满感激地说。
守法尊崇礼道 感恩铭记心中
2022年,“9·5”泸定地震时,杨友国家的土坯房遭到严重破坏,变成了危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二弟、三弟、侄女和周边热心乡邻的帮助下,他家灾后重建的新房很快就开始动工。其间杨友国没有“等靠要”,而是力所能及地为新房修建出一份力。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搬运建筑材料的身影,他的行动深深感动着前来帮忙的志愿者和乡邻。
日常生活中,杨友国还认真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中事务,与乡邻和睦相处。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在村里愈加浓厚。
杨友国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残疾老人,但其积极向上、身残志坚的良好品质,不仅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弘扬了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为文明家庭、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汉源县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