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0 期 / 第2版:地方报道
“四变促三效”青神县通渠保灌惠民生


万沟村茶园里,茶农们在采摘春茶。

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按照“四变促三效”模式,强化农村水网建设,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效能效率,疏通田间“毛细血管”,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什么是“四变促三效”?一起来看看。

一变

间歇供水变长年供水 丰收水润泽田畴

在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新改造的农业灌溉“大动脉”——鸿化堰南干渠已于近日完成。南干渠整治工程是鸿化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后,鸿化堰灌区取水量约为42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将达5.7万亩,其中改善灌面5万余亩,新增灌面6500亩。

在青神县白果乡官厅水库坛罐窑村沟渠段,工作人员手持铁锤、铁锹等工具,分工协作,砍树枝、割杂草、清淤泥,逐一清除渠道内杂物和渠道两旁杂草杂树。

“此次修沟清淤工作已近尾声,完成后可保证官厅水库灌区1000余亩育秧用水需求。”官厅水库服务站副站长黄友洪介绍。

今春,复兴水库、青龙水库、官厅水库等灌区干支渠维修养护工作计划完成142公里,涉及灌面5万亩。青神县间歇供水变为长年供水,日益增密的水网让农业用水畅通无阻。

二变

沟渠引流变管道引流 织密田间“毛细血管”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既要建大动脉,又要畅通末梢。

高台镇百家池村是青神县晚熟柑橘核心产区,现有优质果园约5000亩。过去,这里一直利用沟渠引流灌溉。

“以前我承包的这50亩地全靠小水渠灌溉,用水高峰或天干的时候,很多地浇不上水,最困难的一年,果园减产超过10%。”百家池村种植大户刘学明介绍,沟渠引流灌溉不仅费时费力,成本也高,按每亩地浇灌一次需要12立方米水计算,仅此一项,果农每亩地用水费用就超过120元。

近年来,青神县大力推广“变沟渠引流为管道引流”模式,去年,百家池村启动沟渠引流改造工程,建成10公里管道,管道成本从传统沟渠造价150元/米降至50元/米,且输送过程中水渗漏和水蒸发大幅减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目前,青神县共建成输水管道435余公里,覆盖13万余亩土地。

三变

山下建池变山上建池 “远水”解得了“近渴”

有了密布的管网,再配合新建在山上的16口蓄水池,百家池村的水流可以一直延伸到更远更高的土地。

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介绍,百家池村的果树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区,只靠山下蓄水池引流,远远不够。把蓄水池建在山上,再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供水网络,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所有的田块都能“喝饱”水。

“下一步,我们将再新建10口蓄水池,并探索智慧化精准灌溉,进一步降低群众用水成本。”刘如祥表示。

四变

粗放灌溉变精准灌溉 高效灌溉促增收

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忙。在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茶园里,茶农们背着茶篓穿行在茶垄间,采摘早春“第一鲜”——春茶。

据了解,水分高低决定着春茶的发芽率。西龙镇茶园大多为丘陵地貌,土壤水分不足制约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以往,茶农们采用的是传统抽水灌溉,费时费力。村民李继刚就有这样的烦恼:“以前浇水施肥需要请周边村民来帮忙,成本高不说,有时几天也浇不完整片茶园。”

为解决茶园灌溉问题,万沟村在茶园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将肥料和水按比例混合,通过喷头喷洒到茶树叶面上,不仅省时、省工、省肥、节水,还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亩产效益。

“装上喷灌系统后,非常方便,早上把‘水龙头’一开,就可以去忙别的事。”李继刚介绍,现在每亩能增收上千元,按照自己承包的120亩茶园计算,一年的收入能增加10万余元。

“四变”带来的是“三效”:建设成本降低了,管护更加长效了,种植结构优化了,农民的丰收底气也更足了。(甄植林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