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4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泸州六旬村医罗宝成用心用情守护村民身体健康

本报讯 “罗医生,我是二组村民李帮才,今天吃完晚饭后,我的肚子就不舒服,现在疼得快要受不了了。”

“你先兑点盐水喝,喝完到我诊所来,要是走不动的话,就把你家地址发给我,我来接你……”

近日,凌晨2点,正在睡梦中的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杏花村64岁村医罗宝成被一个紧急求医电话唤醒,结束通话后,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带上药物,骑着摩托车,将患者接回诊所进行治疗。确认患者并无大碍,并且在治疗下已逐渐好转后,罗宝成才放下心来回屋休息,但此时,天已经亮了。

“医生对病人,就要有求必应,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是罗宝成从医那天起就为自己定下的“医规”。如今,45年过去,当年的青葱少年已步入花甲之年,唯一不变的就是坚持随时出诊,且不收取出诊费。

1979年,18岁的罗宝成从卫校毕业,在县级人民医院实习半年后,来到杏花村从事卫生员工作,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再后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村民王志刚说。据了解,45年来,罗宝成除了随叫随到、不收取出诊费外,有时连本钱都没收回来。一年下来,他减收患者的诊断费用高达3000余元。罗宝成告诉笔者,由于他诊所的设备有限,很多患者要通过到城里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对症下药,但少数人有时连百余元的检查费都拿不出来,他就只有自掏腰包先给其垫上。“我经济虽不宽裕,但仍会全力以赴地去帮助患者,因为治病救人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罗宝成说。

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卫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罗宝成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开展健康帮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事务上。针对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他每个季度都雷打不动坚持上门随访一次,遇到特殊情况更是随叫随到。“全村慢性病患者的情况,我都非常清楚了解。”罗宝成说。

现在,罗宝成的子女都长大成人,且都有稳定收入,并进城安了家,很多人都劝他可以过点清闲日子了,但他依然坚守乡村、坚持出诊。问及原因,罗宝成说:“村里还有人住,他们还会生病,特别是一些突发急病,我待在村里至少还能应应急,为他们去市县大医院就诊争取时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还要继续干下去。”罗宝成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找到一名年轻人来继承他的事业,“我愿意手把手、不图回报地培养他,让他把乡村医生这份职责担起来,继续替我守护好乡亲们的身体健康。”(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