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9 期 / 第1版:要闻
翱翔在高原上的科技雄鹰
——记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技推广研究员何世明



 

人物名片:

何世明,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农技推广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阿坝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或主要参加科研课题30余项,编写畜牧兽医科普手册8本。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阿坝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牧区,牛羊马等动物繁殖生产是牧民家中的大事,其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畸形胎、难产等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何世明用手摸一摸,就基本能判断出胎儿大小、胎位等状况,从而帮助牲畜顺利生产。他这一手绝活为牧民解决了不少难题。

“他们说,我的手指尖上有‘眼睛’!”近日,何世明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先后做过两三万头(匹)牛马的直肠检查,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了这一绝活。”

30多年来,何世明一直在高寒牧区从事畜牧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足迹踏遍州内的藏乡羌寨。在牦牛繁殖技术、牦牛杂交改良及马匹资源利用、山羊繁殖等学科和领域颇有建树,培养了一批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为区域畜牧科技进步、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高寒牧区、边远山区带领乡亲创新脱贫的典范。

 

行遍家乡山山水水

1965年,何世明出生在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一个羌族农家。“因为家中几位长辈都是兽医,受他们的影响,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兽医专业。”1985年,何世明从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了阿坝州,在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当了一名助理畜牧师。

“刚参加工作时条件十分艰苦。”何世明介绍,工作第一年,他在红原安曲牧场开展科研试验,没有房屋住,只能住帐篷。有一次突发大水,所住的帐篷被洪水围成了一座孤岛。“第一次遇到涨大水,心里很害怕,但为不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利用行军床等东西,搭了一个架子,把物资全放在架子上。等洪水退了后,我们又接着开展工作。”何世明说,条件虽然艰苦,好在坚持了下来。

在牧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何世明意识到,阿坝州虽然特色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长期以来靠山吃山,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帮助群众早日脱贫,他深入农村、牧区,走进圈舍、牧场进行深入调研。“2006年开展阿坝州高半山资源调查项目时,我用了两年时间,基本上把全州的高半山走了个遍。”何世明说,“到这座山进村调查完后,又下山到另一座山进村调查,走的全是S路线,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我们都走到了。”

通过调研,何世明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科学分析了阿坝州特别是高半山区和边远牧区产业出路、发展瓶颈等问题,撰写了调研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及建议意见等130余份,为阿坝州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畜牧科技创新提供了参考。“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意义!”何世明如是说。

 

保护特色资源助力脱贫攻坚

阿坝州有很多特色资源,对开展畜禽选育研究很有价值。如何在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破坏特色资源,让这些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呢?这是何世明常思考的问题。

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993年,阿坝州制定了“稳牛、增羊、减马”政策。何世明介绍,当时全州有15万匹马,所需的牧草相当于90万只羊的消耗量,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但当地牧民却不愿意减少马匹数量。基于这种情况,何世明建议通过提高当地特色品种——河曲马的附加值来增加经济效益。当时国际市场上,有一种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的生物制剂比较紧缺,这种生物制剂主要的原材料是在怀孕14个月的孕马血液所含激素中提取出来的,提取激素后,对母马本身并不会产生不好影响。于是,何世明及团队决定通过研制制剂带动河曲马的附加值,从而带动经济效益。“几个月后,制剂一面世就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河曲马也受到了市场追捧,由原来没有市场价格,到1999年卖到1600多元一匹,青海、甘肃等地的牧民也纷纷前来购买马匹。”何世明说,慢慢地,河曲马的产业成形了。

“从1996年到如今,全州年出栏马匹1.2万余匹,新增产值近1亿元,受益人群1万余户4万余人。”何世明说,河曲马有产值无效益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同时,著名的优良黄牛品种“三江牛”,也是阿坝州特有的地方资源之一。由于缺乏资源保护意识等原因,三江牛数量逐渐减少。2013年,阿坝州获批成立三江牛遗传资源保护区,省、市、县及相关科技部门都给予了保护项目基金。“但如果只靠政府来保护,力度是不够的,要让民间自发保护才行。”何世明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三江牛的价值提升起来。“我们经过研究,发现三江牛经过特殊喂养,肉质可达到雪花牛肉的品质。一头三江牛如果可以产出50千克雪花牛肉,能达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阿坝州畜牧科研所牵头组织研发,在稳定当地三江牛遗传资源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雪花牛肉。2015年,三江牛雪花牛肉试验初见成效,100余户400余人受益。从此,三江牛种群数量慢慢得以增加。

此外,何世明还积极开展了藏鸡保种选育研究,有效保护了阿坝州藏鸡资源,累计受益人群5000余户2万余人,每年通过养殖藏鸡脱贫的牧民达6003000余人;选育半野血藏猪,促进半野血藏猪生态养殖产业化,惠及养殖户达300余户1500余人,促使其成为高半山地区脱贫致富的新业态,为高半山地区脱贫攻坚、村民增收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用科技创新促畜牧产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何世明根据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切实需求,创新研发了很多先进的畜牧技术。如今,多项科研成果在阿坝州推广应用,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牦牛、绵羊腹泻病长期困扰着牧民,一直没有找到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当地牧民洛梅对记者说:“以前家里的牦牛、绵羊一旦得了腹泻病,基本没有救治办法,经济损失很大。牧民们都怕牦牛、绵羊患上腹泻病。”

何世明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从导致牛羊腹泻的原因入手,研制出了针对不同病因的不同制剂。但制剂使用起来麻烦,价格也比较贵。“为了减轻牧民的经济负担和操作难度,我想研制出一种可同时治疗多种病因的腹泻制剂。”于是,何世明主动与中医、藏医专家探讨,通过大量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中藏药结合的口服液。

“这个中藏药制剂对牦牛、绵羊腹泻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达85%以上,大幅降低了牦牛、绵羊的死亡率。”何世明说,此制剂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牛羊等腹泻病,还可以调理动物机体代谢功能,一面世就受到了牧民们的欢迎。据统计,此制剂受益者达3.2万余户。

何世明还长期致力于推广牦牛实用技术,以此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前,解决牦牛同期发情等问题的药物几乎全靠进口。何世明通过研究,研发了牦牛阴道药物缓释装置,其效果完全可以媲美进口药物,而成本仅进口药物的一半,大大降低了牧民的养殖成本。此装置在降低牧民成本同时,还显著提高了牦牛繁殖效率,为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效支撑。

此外,他研制成功的牦牛拉箱式便携挤奶机,大大提高了挤奶效率,保障了鲜乳品质。经示范推广,牧民们对挤奶机的评价很好。这款牦牛拉箱式便携挤奶机现已推广到青海、甘肃、西藏等牧区,深受牧民喜爱。

新时期开启新征程,新征程赋予新任务。目前,何世明正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牦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建立全产业链牦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牦牛标准化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还计划有序推进藏羊、藏猪、藏鸡等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全产业链发展,积极为阿坝州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何世明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