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6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朝天区:就业有“术”脱贫有“路”


“今年依靠采摘藤椒,20多天我和老伴就挣了6000多元。” 近日,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东山庙村贫困户李明才说道。据了解,自从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基地——东山庙藤椒种植基地当上了产业工人后,李明才夫妻二人不但顺利摘掉穷帽子,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近年来,朝天区针对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把就业创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年来,该区共开展各类贫困劳动者培训2853人,引导贫困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就业3000余人,实现贫困家庭劳动者转移就业16000余人次。

精准培训  送技术上门

室外空气寒凉、滴水成冰,但朝天区李家乡永乐村六组贫困户李德申家的农家乐“归园田居”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该村十几位农家乐业主正围在红红的火炉旁,聚精会神地听区人社部门专家送上的集“餐厅服务、中式烹调、农家乐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农家乐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

“人社部门根据我们的不同需求量身订做了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培训,并指派专家进行跟踪服务,有什么问题疑惑,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尝到培训甜头的李德申感激地说,通过多次精准培训,他家的农家乐无论是在菜品的打造上,还是在管理和服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受到了越来越多客人的青睐。2018年,“归园田居”旅游收入超过5万元。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朝天区不断改进技能培训方式,鼓励贫困人员习得一技之长,练就增收本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实现“一人学技就业,全家脱贫致富”的目标。目前,朝天区已实现64个贫困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并打造完成了4个贫困村培训教育示范点。

搭建平台  送岗位到家

“我在浙江三鸥机械有限公司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包吃包住后一个月还能拿到6000元。”1214日,朝天区临溪乡四新村村民李博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笔者,现在仅凭他一个人的收入,就能实现全家脱贫。

今年18岁的李博家境十分贫寒,81岁的老奶奶体弱多病,父亲因脑溢血卧病在床多年。今年7月,李博在参加了区人社部门组织的机床操作技能培训后,从就业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顺利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多亏了人社部门的贴心服务,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李博感激地说。

认真组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畅通转移就业主渠道;依托特色产业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吸引贫困劳动者“家门口”就业;挖掘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

扶贫有“术”,脱贫有“路”。近年来,朝天区多方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加大贫困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力度,积极探索贫困人员就业服务新思路和新途径,帮助贫困人员实现了就业、脱贫、增收。

扶持创业  送产业入户

朝天区柏杨乡麻柳村五组贫困户张由贵家的客厅里,正墙上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张“首批创业技能型人材”奖状。

说起奖状的由来,张由贵脸上露出欢快的神情。“女儿远嫁外省,我在家照顾老母亲和患有心脏病的妻子,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生活非常困难。”张由贵介绍,区人社部门在得知他家的具体情况后,结合柏杨乡优势特色产业食用菌,为他送上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套餐”,并指导他建起了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大棚。2017年,张由贵栽培袋料香菇1万余袋,净收入超过2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大户。

近年来,朝天区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支持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盘活资源,通过林地流转参与众筹众创,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带动其他贫困户规模化种养殖,发展农村电商和农家乐,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