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7 期 / 第8版:专题
“千河之省” 千里变迁
——四川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号称“千河之省”的四川,2816条大小江河纵横交错,源远流长。四川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困,存在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等问题。加强水生态修复工作,构建水生态工程保障体系,增强水资源调控配置和保护能力,是四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2013年以来,成都、泸州、遂宁、乐山相继成为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五年来,四川省水利厅会同各试点城市全力推进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提升人民生态文明意识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污染治理、河流综合整治、水景观建设等措施,推动了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优化,实现了人与环境、人与水的互利互生、和谐相处,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四川,正浓墨重彩地演绎着一场“千河之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变迁,创造出一个个精彩样板。

 

成都: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都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成都而言,尤为重要。

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属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流域,这里降水充沛,年均水资源总量达304.72亿立方米。河网密度大,河流纵横,沟渠交错,具备良好的水资源禀赋。自2013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以来,成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开展河湖水网体系建设、塑造城乡水生态风貌、弘扬蜀水文化精髓,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绘就了一幅成都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人水和谐”正是成都打造水生态工程所积累的资本。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山清水秀的成都之景:“锦江近百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如今,成都湿地正在让这座城市重现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美景。而“复原”美景的思路与做法,也让成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

近年来,成都利用水系资源,开始规划生态水资源建设。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建设案例基础上,规划出以“六湖八湿地”为依托的环城生态区。自规划之初,成都市就启动环城生态区的立法保护和规划建设,先后出台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关于加快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从制度上为成都的水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自环城生态工程全面启动以来,累计投资约600亿元,环中心城85公里长、400米宽的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已基本形成。成都市建委相关人士表示,这是一项惠及千万成都人的绿色工程,将来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钟,即能享受环城生态区的湖泊、湿地的绿色自然景观。

几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如今,成都湿地又将延续成都人水和谐、水兴城盛的梦想。成都的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逐渐形成水生态综合治理的成都模式。为了续水脉、传文脉,除了大力打造湿地景观,成都还需将“蜀水文化”做成一个品牌,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当前,成都正把城市水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市“2025”规划中,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宜居之城打造统筹考虑,进一步优化千年水网,建设活水成都。

“善待水、善治水”,成都将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融入到现代水利建设和管理当中,全方位提升了全市水文化的层次与品质,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都样本”。

 

泸州:

打造“中国最美小流域”示范样板

泸州古称江阳,凭两江舟楫之利,成为了川、滇、黔、渝接合部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宋徽宗年间称“西南要会”,明清则为“川渝第一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几年前,主城区长江段、沱江段却是各种乱搭、乱建、乱挖、乱采,游乐设施、餐饮趸船、鱼馆摊点充斥江边,甚至有人在江里搞起了网箱养鱼,市民颇有怨言。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泸州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两江四岸整治活动”,对主城区长江段、沱江段内不符合规定的45处游乐设施、217家鱼馆等予以拆除,净化水域环境。如今主城区已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解决了百姓关切的问题之后,泸州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过去,因为受地理、自然、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泸州防洪设施单一,水生态系统脆弱,河湖连通性差,水文化挖掘不够,怎样才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福于民?唯有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13年初,水利部决定在全国推行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试点,对泸州来说,这一契机恰逢其时。于是,泸州市联合四川省水利厅,申请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同年7月,泸州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泸州水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中,泸州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着力把城乡统起来、降水用起来、河库连起来、水土保起来、源头抓起来、资源管起来、产业兴起来。围绕“创新强水、开放活水、协调兴水、绿色饮水、共享惠水”的治水思路,树立“三江(长江、沱江、赤水河)共治、人水和谐”理念,坚持“生态 +”理念,依托“以花为媒、以水为魂、以山为韵”的生态特色,大力实施“产业形态退二进三”工程,让小流域重新焕发“生机”。

现在老工业基地的旧厂房被改造成为主题酒店、7D互动影院、酒吧一条街等。昔日被严重污染的清溪河变成西南远近闻名的“花田酒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水利风景区,被誉为“川南第一漂”,凭借千亩特色花海,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3万人以上。目前景区正联合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借鉴“花田酒地”经验模式,泸州市对白节梭坝河、上马洞沟河等小流域实施水保综合治理,建成云溪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龙湖、丛林漂流等景区景点,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

如今,泸州成功打造“三产联动”示范样板,围绕打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三产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小流域生态文明工程的成功实施,覆盖周边区域越来越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

 

遂宁: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遂宁经验”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这一句遂宁海绵城市建设之初的“顺口溜”,不但是雨后行人漫步的真实写照,还让遂宁市城区复丰巷小区逢雨必涝成了“历史记忆”。“顺口溜”的背后,是遂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懈探索。

2014年以来,遂宁市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三位一体高位推动生态山水城、现代花园城、观音文化城建设,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让试点变示范,将一个个散发的生态水“盆景”连成一道道水生态“风景”,锻造了“坚守绿色发展,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遂宁经验”。

遂宁市河渠密布、水系复杂,历来是干旱洪涝灾害易发多发区,特别是2006年百年大旱、2013年“6·30”特大暴雨更是遂宁曾经的痛点。过去,在遂宁大英县天保镇曾流传这样的民谣:“天保过去靠天保,人畜饮水要远挑,遇到天旱水如油,给钱无人愿意挑。”如今,随着都江堰灌区大英“五五分干渠工程”的实施,农村通了自来水,人们再也不用挑水吃,民谣中的情景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天保镇的改变仅只是遂宁市高位推动、治水兴业,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政之要,其枢在水。近年来,遂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超前谋划,下决心举全市之力,建设遂宁水生态文明城市。确立了“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方向,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文化传承”六大体系,全面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城、量水发展”新理念,全方位立体式推进遂宁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从2000年底开始,遂宁涪江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

“以前逢雨必涝,2013年‘6·30’特大暴雨时小区积水深度有1.3米,实行海绵改造后,我们再也不担心下雨积水而发生内涝了。”复丰巷小区居民说。复丰巷小区的改变是遂宁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当地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大类346个。

在建设生态水网中,遂宁市加快推进三仙湖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生态水网建设。通过涪江干流唐家渡电航工程、河东新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将青汤湖、东湖、涪江、联盟河水系连通,增大区域河网长度、密度和生态水面面积,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中,遂宁市确立了柔性治水理念,围绕一湖清水,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观音湖生态湿地公园,全年接待游客1065万人次,带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24.4%。同时,遂宁市还大力开展湿地保育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41.5平方公里。对城区“四河”实行截污分流、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来到观音湖湿地公园,清风习习,水清见底,飞鸟不时从水面掠过,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观音湖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鸟类的天堂,现有野生脊椎动物约48120种。其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9种、两栖类1种、鱼类1种。

 

乐山: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转型

走在乐山,水迹随处可寻。乐山市流域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46条,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也有6条,水系发达。充沛的水资源为其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有”不等于“优”,乐山水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恶化、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成为遏制乐山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乐山由于处于长江上游,在整个流域中的生态战略地位尤为突出,把乐山的水环境治理好、水生态安全建设好,对维系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安全至关重要。为整个流域,为乐山,也为民生,在“转型升级、美丽发展”之路上,乐山市委、市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乐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2014年,乐山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期为2015年到2017年。2018625日至27日,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专家组对乐山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专业评估。经过专家组实地查勘、现场质询、查阅资料和现场打分,乐山市技术评估综合得分90.4分,顺利通过技术评估验收。专家组指出,乐山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参与,促进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全市主动作为,以河长制等为基础加强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明显。

乐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工业总量的增长、基础工业的扩大,还是能源需求的增加,都会引起一系列的水问题。如何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乐山经济转型?乐山结合实际选择了综合施策方式——修复、保护、优化“三合一”。

3年来,乐山全市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等8大措施、33个项目群,实施了10大重点示范项目,全市水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湿地面积达280.85平方公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6620日,沐川县幸福乡杨柳村一派繁忙,业主们正积极配合拆除造纸厂,“景区发展了,不能再造纸污染环境了。”万寿村村民兰志兵主动关停了自家年利润10万元左右的土法造纸厂……虽然祖上留下的生计在自己手里失传,但能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兰志兵觉得值。7月初,沐川县举办厨师技能培训班,兰志兵家第一个报名,踌躇满志地张罗着在竹海景区开办农家乐,让游客吃上正宗的生态饭。曾经污水满满的浸泡池变成了鱼塘,晾晒土纸的院坝用来作了养鸡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破”与“立”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乐山一直在路上。构建“一总部三基地”新型工业格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实现“零工业”;升级发展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26.9%提高到35%;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全市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17万亩,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10个,累计建立33处休闲农业观光景点、6处森林康养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乐山是“山水在城市中”,而乐山显然并不满足,在《乐山市水利休闲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中,“实现中国首个全城化山水休闲目的地”被确定为终极目标。乐山这座因水而美的城市,也必定因水而兴。(刘留)

 

 

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

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大石村大棚喷灌

眉山市彭山区农业节水设施建设

绵阳市游仙区城乡饮用水源地——仙鹤湖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