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查看新品种苞菜生长情况。
素有“花海果乡”之称的雅安市汉源县,耕地以山地为主,传统的耕作模式让种地“天花板”触手可及。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土地要收益?汉源县给出的答案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的同时,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不断突破种地“天花板”的上限。
近日,记者走进汉源县粮蔬现代农业园区,见证了技术“赋能”下,山地农业节地、降本、转型、增收的一幕幕新场景。
专家送宝
一颗打破休耕“魔咒”的苞菜
汉源县粮蔬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约1.5万亩,其中核心区皇木镇3000 亩、永利乡2000亩,海拔均在2000米左右,主导产业为“玉米+高山蔬菜”轮作、间作,配套生猪和肉牛养殖。
“这是我们今年扩繁的第二批苞菜新品种,现在还是小苗,移栽至大田后可达40多亩。”在皇木镇松坪村,汉源县余余家庭农场主钟伟带领记者到育苗大棚,查看一批名为“CR绿宝”和“新安902”的苞菜。这是四川省农科院高山蔬菜专家苗明军团队引种推广的新品种,去年在园区试种成功。离苗圃不远的蔬菜种植基地,就是今年已种下的第一批10余亩“新安902”,它青翠欲滴,与传统苞菜相比,生长期缩短,抗根肿病强,叶色更绿,口感更清脆。
“看着就有食欲,管理技术与传统老品种要求差不多,非常适宜这里的气候。”钟伟指着菜地里的新品种苞菜说。去年他试种了近1亩“CR绿宝”和“新安902”,亩产达4000千克以上。
苞菜,又称卷心菜、莲花白,是汉源县粮蔬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品类之一,目前仅在皇木镇高山蔬菜就有约6000亩,传统品种主要为“寒将军”“多途”“迎雪翠翡”等,经过多年种植,普遍能抵御汉源高海拔地区的极端气候。
那么,为何在传统品种表现稳定的情况下还要推广新品种呢?皇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军介绍,传统苞菜生长期约100天,新品种缩短至70天,若同时下种,能提前1个月上市,实现“错峰上市”和“茬口高效利用”。最重要的是,新品种抗根肿病能力更强,传统苞菜种植几季后若未休耕,可能会爆发根肿病,导致颗粒无收,而新品种能帮助打破休耕“魔咒”,连续耕作风险更低,收益更稳定,对于寸土寸金的高山基地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
这一款苞菜的种植效益如何?钟伟介绍,去年错峰上市的苞菜出田价2元/千克,亩均收益8000元,与传统苞菜相比,虽收益持平但风险更低。他表示,今年的第一批新品种苞菜计划7月底上市,预计收益与去年持平。
农户出招
一款简单实用的防鸟神器
在皇木镇红花村2组“玉米+辣椒”套作基地,为预防鸟害,祥乐蔬菜种植专合社负责人魏朝军今年用上了一款防鸟神器。
只见一行行青油油的小苗被覆上地膜,玉米苗和辣椒苗间隔排列,每株玉米还被倒扣了一个透明杯子——这就是防鸟神器。凑近观察,这款神器外形与透明塑料杯无异,但杯口部穿上了两个铁钩,使用时倒扣在苗上,铁钩插在土里固定。
汉源县农业农村局花椒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胡文介绍,园区与苗明军团队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加快高山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辣椒+玉米”粮经复合,是当地主推的“粮经统筹、节地增收”高效做法,园区不断探索新技术集成,以万亩玉米为基础,精细利用小春茬口套作蔬菜,实现“良田粮用”“茬口高效利用”“产业紧密链接”,目前已在园区推广。
“操作上,两行辣椒间种1行玉米、苗期均覆膜,每株玉米间距1.5米、辣椒行距1米左右,辣椒先成熟,采收后可多收一季玉米。”魏朝军介绍,此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抗风防倒,去年亩产值达两三万元,其中多种的一季玉米增收上千元,经济效益显著,还能节地和减少管理成本。
然而,推广这一模式并非易事。魏朝军表示,“玉米+辣椒”的主要问题是鸟害,特别是玉米幼苗易被鸟类啄食。今年农户自发推广的防鸟神器,能有效保护幼苗。以魏朝军为例,预计可减少损失二至三成。(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