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4 期 / 第4版:特别报道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重庆在行动
——重庆3单位4个人获中国科协表彰

■ 重庆科技报记者 胡倩

日前,中国科协对全国166个单位和205名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科技馆等3个单位被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化学教师田博文、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校校长刘斌、重庆市万州区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部长姚世衡、重庆市巴南区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秘书长唐元华等4名同志被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此次获得表彰的单位或个人,在探索科普模式、建设科普阵地、培养科普人才、拓展科普渠道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大批有利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创新性成果;他们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科技馆

建设重庆科普龙头窗口

重庆科技馆组织青少年与航天员“天地互动”

重庆科技馆作为全国特大型、重庆市最大的综合性科普场馆,自2009年9月9日建成开馆以来,始终围绕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以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在“十三五”期间,策划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科普活动4900余场次,开展公益讲解4800余场次,累计接待服务观众超过1170万人次,接待观众量在省级科技馆中位居前三。

重庆科技馆支持开州区建设科普场馆,为区县实体科技馆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巨幕影院数字化改造、建成西南首个XD影院;实现流动科技馆远郊区县全覆盖,科普大篷车行程4万余公里,共有127万余人受益,充分彰显了科普“龙头”作用。

重庆科技馆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科普传播矩阵,旗下的重庆数字科技馆被中国科协认定为首批“科普中国”品牌网站。同时,还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列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科技馆将中小学生科学课堂搬到科技馆,目前已完成11期工作,惠及中小学生达30万余人次;与渝北区、九龙坡区图书馆合作建成两个“共享科技馆”;与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文旅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国际森林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科普智囊团之电磁‘辐射’的真相”环保主题科普活动。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为学生打开科技世界大门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学生喜获科技创新奖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重庆一中”)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是重庆市教委首批直属重点中学之一。

早在建校初期的1931年,学校就将科技教育设置成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从以航空模型为主的科技活动,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小制作、小设想、小发明、小论文”的“科技四小活动”,后来,“科技四小活动”被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四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学校“中学科技教育整合实践——基于科技四小活动的探索研究”研究成果荣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

对于开展科技教育,重庆一中有着扎实的基础。重庆一中有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科技教育教师队伍,学校技术教研组现有教师21名。近10年来,学校科技教师在赛课中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50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9项。

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小科学技术协会”,开设了三门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编写科技类专著5本、校本教材2本。

此外,重庆一中率先在重庆市将科技课排进了课表;积极开展普及科技制作型、文娱表演型、科普宣传型等形式的日常科技活动;每年定期开办“科技月活动”,这些科技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平台和发掘自己潜能的机会。

在未来,继续把科技教育纳入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仍是重庆一中教育工作的最重要一环。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提供肿瘤防治的“重庆方案”

重庆市肿瘤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正讨论患者情况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建于1943年,是国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以下称简“肿瘤医院”)。肿瘤医院始终坚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创新提出构建肿瘤防治共同体理念,将健康科普同中心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科普服务模式,建立医患共享的大科普生态。

为促进健康科普,肿瘤医院组织人员搭建了“一台一网两微六号”自媒体矩阵,建成了多功能科普演播厅;历时两年编写的全国首套《肿瘤防治科普丛书》,荣获2020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制作的科普短视频、科普动漫被新华社、人民网和科普中国等媒体和网站转载,打造了“胖熊科普”图文作品,推出了多篇原创科普内容,多平台阅读量超过1000万。

近五年,肿瘤医院科普团队走进企业、学校、社区等举办健康讲座,受益群众超45万人,制作了大量的科普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创作了千余篇科普文章在各级媒体发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开展科普“云直播”,在线观看量突破5000万人次。

肿瘤医院还成立了重庆首个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和西南地区首家癌症患者服务中心;组建科普志愿团队,搭建医患沟通新桥梁;建成区县分会、肿瘤单病种群体,为病友们搭建康复科普平台。

肿瘤医院牵头构建重庆肿瘤防治体系,推动10个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0—2022)》,联合地方政府打造院地合作模式,推动基层癌症防治体系建设,构建起三级肿瘤防治网络,为国家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提供了“重庆方案”。

刘斌:“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刘斌正在研究教育教学方案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益乡小学调研“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时强调:“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如今,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所大山环抱下的乡村小学从原来的深度贫困乡小学,正向着一流乡村小学蜕变。蜕变的背后,是重庆市教育扶贫的缩影,也是中益乡小学校长刘斌带领全校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

48岁的刘斌是土生土长的石柱人,2019年10月,他受命来到中益乡小学校担任校长一职。上任后,他充分利用建设资金完善学校设施,“目前,学校改建综合楼和宿舍楼2121平方米,新建幼儿园1349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1370平方米。我们还增设了远程式教学设施、科技馆、实验室等。”刘斌告诉记者。

之后,如何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学校日常工作融合便成为中益乡小学校面临的又一课题。

“为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刘斌介绍。长期以来,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家长会等契机,积极主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普及工作,不断探索科学素质提升与学科教学的互补、共生。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益乡小学结合学校地处农村实际,积极争取重庆市科协、县科协支持,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技巡展”“蜜蜂探秘”等科学素质提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科学素质普及、提升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模式,为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持续发力。”对于学校未来发展,刘斌有了更加坚定的目标。

田博文:牢记师道初心 践行素养育人

田博文(中)与学生享受课外科普活动的快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课教学模式从此诞生。为此,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巴蜀中学校教师田博文受学会和学校指派,负责牵头启动了“同抗疫·云展示·共成长”的公益大课堂。

说干就干,从确定做第一期公益直播开始,田博文几乎没有休息,48小时后终于突破“难题”,直播课上线了。而今,“化学公益大课堂”吸引了重庆35个区县139所学校289位老师投身公益科普活动。“化学公益大课堂”也走出了重庆,北京、上海、广东等30多个省市的30多万人通过线上观看,受到广泛好评。

“田博文任教20年来,守护着教师的初心、学生的童心、教育的创新,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还坚持传播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重庆巴蜀中学校王国华校长如是赞扬田博文。

重庆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舒义海介绍,早在2010年,田博文就自筹经费组织了“2010年重庆爱心夏令营”活动,邀请他老家的10个孩子,利用8天时间到重庆游览重庆科技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开阔孩子们眼界,增长孩子们的见识。

2018年3月12日,微软全球教育者交流大会在新加坡举行,田博文是重庆第一位教育者参会代表,也是中国8位代表之一。在会上,田博文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教育的根本。”

采访结束时,田博文表示,作为巴蜀中学校的一员,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地践行初心使命,用责任、担当、情怀、感恩书写教育追梦人新的篇章。

姚世衡:活跃在科普一线的“多面手”

姚世衡在遵义科技馆考察

作为重庆市万州区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部长,姚世衡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科普战线上。

万州区科协建设科普长廊,有他。

万州区科协组织开展国家地理商标使用培训,有他。

万州区郭村镇成立养猪协会,榨菜科技小院进行产前技术培训,还是有他。

……

忙成这样,姚世衡还不忘提笔撰写科普文章。油菜丰收了,他写了“油料作物小知识”;担心农民柿子销路不佳,他写了“柿子怎样脱去涩味”;为了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他写了“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在同事们眼里,姚世衡是活跃在科普一线的“多面手”。

在完善基层科普组织建设方面,姚世衡提出“三长带三师”,推动乡镇(街道)科协“三长”制建设。在建设农技协组织方面,他制定了《万州区科协关于加强农技协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农技协考核责任机制,注册成立了万州区农技协联合会。

在本职工作方面,姚世衡坚持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着手。线下,他率队在万州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科普活动室及科普馆,先后在百安社区、流水社区等社区建设了科普活动室和社区科普馆。同时,在渝东北片区率先开设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科普教学,每年合计培训社区群众1.2万余人次,目前已拥有18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线上则开展科普云终端建设,与11个街道联合启动科普云计划,准备为全区93个城市社区分别建设科普电子屏,并同时开设了万州科普微信公众号,提升了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群众也爱“捧场”这些多形式的新颖科普活动,在姚世衡的努力下,万州区科协深入社区开展的日常科普活动,吸引了上万群众参加。

唐元华:让乌皮樱桃甜了千家万户

唐元华向人们介绍巴南香桃科技小院

作为重庆市巴南区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秘书长、2020年巴南区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巴南区“十佳科技工作者”、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唐元华在工作中一直尽职尽责,为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991年,唐元华等成功采用芽变选种方式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庆优质水果——乌皮樱桃。乌皮樱桃的成功培育不仅突破了技术上的难题,更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效益,成为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经过20多年的种植,全区发展达6500余亩。该品种优质、丰产、效益高,先后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国樱桃新品种。

唐元华不仅是农民群众的“科技员”,还是农民群众的“培训员”。为解决樱桃在果实成熟期遇雨烂果的技术难题,唐元华带头到田间地头授课,切实为群众送技术,帮助农户每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工作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210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植大户10万余人次。

除了做好技术上的把关,唐元华还积极投身科普。他多次受聘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巴南区农广校等1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和培训机构,组织参与巴南区科协、区农业农村委、区就业局、区科技局等部门的农技培训310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植大户等1.5万人次。

随着网络发展,唐元华积极组织线上教学,尤其是在今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主办方采取手机连线的方式,现场直播了他深入果园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