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7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天池镇:“以工代赈”铸就百姓幸福生活

本报讯 近日,记者在巴中市南江县天池镇双桂村看到,有一群身穿“南江以工代赈”绿色马甲的村民,他们撸起袖子、拿着工具,在支木、打混凝土、填筑混凝土,忙得不亦乐乎。虽汗如雨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干活的热情。

现场,一同干活的双桂村党支部书记吴星江介绍,在以工代赈项目开工前,村“两委”、项目理事会在会议中指出要“规范议事规则,‘赈’出基层治理能力”,以班排连为引领,以连管排,以排指班,灵活分配班排,人人参与务工;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每天由本人签字确认,如有疑问当场解决。“系列举措,旨在密切干群关系,‘赈’出群众内生动力,促进民众自治。我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就要为群众谋幸福,为群众服好务。”吴星江说。

工地上,有一名频繁往来的瘦弱老同志,他是这个项目的副理事长孙思利,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踏实。每每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都答:“我曾担任园坝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个项目的理事长,我要对得起国家和群众的信任。”

虽然每天只有务工补贴60元,孙思利依然全面参与务工组织、技能培训、安全等事宜。每天早上6点,他就到现场准备,除了指挥调度外,他还参与务工,比建设自家房屋还用心。“这个项目在我们村实施,是为了赈济、振兴的。作为老党员,我必须带好头。政府把这么多钱交给我们,让我们自己修建基础设施,必须把这些钱都用在实处。”

据悉,该项目让村民实现了顾家务工两不误。村民张更生(化名)说:“我原本是贫困户,有三级残疾。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因智力缺陷,只能保证自己的生活。妻子患有癌症,为了照顾妻子,我没有收入来源,甚至连医保的费用都交不上。感谢政府和村‘两委’把这么好的项目放到我们村,让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以工代赈项目。”

村民何德国也是该项目的受益人之一,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工代赈项目定人定岗定酬会议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就递交了务工申请。上个月,由于技术未学到家,从事小工7天,获得劳务报酬840元。3月通过集中培训和以工代训后,我成为了一名技术工,这个月开始工资有200元一天。之前,我在外务工,工作不稳定,也不能照顾家里,孩子在上学,生活拮据,现在既能挣钱还能顾家,我很满意。”

“项目落地后,群众热情高涨。”双桂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月开工以来,已安排116名村民务工,第一个月发放劳务报酬12万余元。接下来,该村将继续加大人员投入,把全村都吸纳进去,预计12月建成蓄水池9口、生产便道2公里、引水渠约10公里、涵洞34.5米、山坪塘2口,惠及天池镇2000余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推进,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也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天池镇党委书记何国亲说,“项目建设开工前,镇上成立了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务工组织、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安全等事宜进行全方面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切实发挥了以工代赈的作用。”

小项目大情怀、小投资大成效。天池镇补齐一批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赈济一批群众,提升一方农村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美化一批新村新貌,为村民幸福生活注入了强劲动能。(谭人菊 李禹明 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