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6 期 / 第7版:理论研讨
从石窟造像看唐代文化在巴中地区的传播

 石卫东

巴中石窟造像在中国雕造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巴中境内有石窟59500余龛,石窟造像共计8000余身。其中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最多,共有19450余龛7000余身,分布于巴中市巴州区周围的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千佛崖,兴文镇的沙溪村,三江乡的龙门村、佛爷湾,恩阳区的千佛崖、佛尔岩等处。

这些窟像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少数开凿于隋代。龛像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教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其中以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石窟保存最好,艺术最精。现存有记载南龛造像由来的唐“严武奏表”,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令该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碑,有记载水宁寺、西龛、北龛摩崖造像的题刻和纪年题款。

巴中石窟造像丰富的原因

从地理位置上看,巴中地处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为古代南北交通道路“米仓道”的必经之处,是中原入川的要道。“米仓道”北接长安,从汉中兴元府(今南郑)经集州(今南江)到巴州,再从巴州可进入四川腹地,在唐宋时期尤其发达。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域至河西走廊南下后,从长安路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境内),向东南至兴元府境内与“米仓道”南段相合进入巴中;从巴中的三江镇南下可至重庆,并顺江到达长江中下游。

从历史发展上看,许多重要人物的驻足,也推动了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代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还路经巴中,并带来一些佛像式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时为京兆尹的严武被贬作巴州刺史,短短几年间便在巴州南龛主持雕塑观世音像、新造龙宫、构筑寺宇,并为南龛求得御赐之名光福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太子李贤被贬巴州后,组织信众在西龛开龛造像,祈祷大唐国运昌盛,祈祷上苍能垂青于他,让他早日回朝,为巴中留下了丰富的石窟造像。

此外,从巴中石窟的题记和诗文中可以发现,许多外地官员、文人、客商、僧侣也曾大肆在巴州开窟造像、题词装彩和吟诗赋辞。这也是巴州石窟造像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蔚然大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巴中石窟的艺术特色

巴中石窟的兴盛期在唐朝,由于当时的人们皆以信奉佛教为主,故巴中的许多石窟造像都取材于佛教经书,这构成了精美绝伦的巴中石刻艺术世界。精湛的雕刻技艺不仅体现在悬崖石壁上成片镂空雕琢,还体现在生动的造像、精彩的描绘、华丽的装饰、变幻的色彩上。尤其在人物造型上,许多造像并未按佛教故事描述的那样去雕刻,而是打破传统雕像模式,带有明显的川北风情。

人物特征鲜明生动。佛像表情和善,庄严肃穆;菩萨像体态优美,神情潇洒;力士像,威风凛凛,刚劲雄健;飞天像,雕刻精巧,朴实无华。其中,南龛第116号龛可谓巴中石窟艺术代表作。龛高27米,宽42米,窟内93身造像皆栩栩如生。释迦牟尼佛正讲经说法,众菩萨凝神静听,姿态各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龛楣上六个飞天神采奕奕,弹琵弄筝,吹箫奏笛,翩翩起舞。天王脚蹬草鞋,勇悍浑厚,川北地方特色、生活习俗在雕刻技艺中十分突出。

石窟龛内装饰匠心独具。顶上多饰重檐,重檐下悬帐、铃等物,形成龛楣。主尊身后常浅浮雕菩提树、飞天等,龛楣和龛柱多饰忍冬、卷草、莲花、团花、宝珠等。其雕刻精美的龛楣和龛柱最富魅力,尤其是用菩提双树装饰龛窟壁面的做法在巴中特别突出,为巴中独有。

造像深受北方石窟影响又求同存异。尤其是佛帐龛与北方早期佛帐龛不同,北方的龛像中大量流行的是垂帐纹龛窟,而巴中多为“房形龛”或“屋形龛”,比北方佛帐龛复杂得多。西龛石窟第54号释迦牟尼佛龛就是典型的天宫楼阁形佛帐龛,龛侧的天宫楼阁与真实的楼阁无异,常被学者们视为唐代古建筑的标本。

值得注意的是,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体现了武则天时代创下的体态丰圆、樱桃小嘴、腰肢微扭和安详宁静的模样;诸多佛像的面容表情和形体动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精美雕塑,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思想和石刻技艺,展现了华美的唐韵。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南龛石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