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秋前十天无谷打,秋后十天满坝黄。”眼下正是稻谷收获季,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广大农民不误农时,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地处纳溪城郊的伏龙村是劳务输出大村,随着外出务工、进城人员的增多,劳动力不足成了农忙时节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新乐镇每年在春种、秋收到来前夕,引导农户相互帮助,三五户组成“邻里帮”互助小组,共同完成插秧、收稻等农活,让村里在农忙时节缺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以前这个时候就我们一家人自己收谷子,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邻里帮’小组,大家一起帮我把谷子收回家。”8月12日,在伏龙村村民李模均的稻田里,邻居熊定贵、刘刚等6名村民在帮他收割成熟的稻谷。有的在稻田割稻穗、有的运用机械脱粒、有的用三轮车运输,大家分工协作,有条不紊。“每年我家的5亩水稻在刘刚、熊定贵等邻居的帮助下,不到2天时间就收完了,没花一分工钱请人。”李模均说,邻里几家人互相帮助,人多力量大,干活效率也高。
伏龙村党支部书记张义国介绍,村里的稻田大都在半山坡上,田块小,大型收割机进不来,村民之间便联合起来利用电动小型打谷机收割。这种政府引导、群众自发结对形成的“你帮我,我帮你”的“邻里帮”互助小组换工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使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得到了整合利用。同时,又减轻了村民之间相互请外援的经济开支,也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邻里和睦。
如今,秋收时节,新乐镇的广袤田野里,邻里互相帮助抢收稻谷的场景比比皆是。据悉,今年新乐镇的1.4万余亩水稻,靠留守群众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全面实现颗粒归仓。
小举措,大改变。新乐镇自推行“邻里帮”互助小组举措以来,乡村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乡邻之间从“各扫门前雪”到“互扫门前雪”,从“小村庄”变“大家庭”,不仅促进了邻里和睦,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周超文 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