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6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邓天国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血管某段膨胀鼓出的部位,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先天性异常或后天性损伤造成的血管壁功能减退、弹性下降,又在血压的作用下,由血流冲击逐渐扩张、膨胀、鼓出,使得血管壁变薄,形成颅内动脉瘤。逐渐变大的颅内动脉瘤会压迫脑血管、挤压脑神经,随时有“胀破”的风险,又被称作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人群,无性别差异。因遗传而导致的先天性因素要格外注意,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群要定期检查。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头部遭受意外撞击或手术创伤的,长期劳累、情绪容易激动等人群也都是颅内动脉瘤的易患人群。

成因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分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与遗传相关,患者本身就患有先天性颅内动脉血管畸形。后天性因素比较多,如,颅脑损伤、颅脑手术等外力造成的大脑血管壁损伤;脑部肿瘤挤压颅内血管,形成的颅内动脉瘤;感染侵蚀颅内血管壁,使其功能受损而造成的颅内动脉瘤;内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壁性能引发的颅内动脉瘤等。

症状

极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不会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者因症状轻微而被误认成其他疾病被忽视。少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由于瘤体较大,压迫了周围血管、神经,会出现血压升高、视物不清、意识模糊、头晕、头痛、半侧脸麻木等症状;有的患者被较大的颅内动脉瘤压迫了脑血管和脑神经后,脑组织因供血供氧不足造成脑细胞缺血性坏死,出现视野缺失、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病症;而有些症状则表明正处在急症危险期,甚至瘤体已经开始渗血、出血,如出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喷射状呕吐、视物不清、剧烈抽搐、颈部强直、丧失意识、休克等症状。

诊断

1.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也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最高的方法。这个检测是有创伤的检测,需要从大腿根部切开约1厘米的小口,将导丝由大腿动脉导入至颅内动脉预定位置,注射造影剂,通过X线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

2.CT脑血管成像技术(CTA)的优点是快速、经济,几乎无创。

3.核磁共振可更加清晰的、多角度地准确判断颅内动脉瘤的情况。

治疗

当患者只是出现一些临床症状,颅内动脉瘤并没有发生破裂时,要尽早与医生沟通,由医生按照病情给出最佳治疗方案。由于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患者和家属要根据医生建议正确合理选择。如果发生颅内血管瘤渗血,甚至破裂时就要即刻就近寻求医疗帮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则是防止破裂和出血,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轻微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保守的药物治疗方法,以“降压”为主。可通过降压药积极调控血压,降低血流对血管瘤部位的冲击压力;可用脱水药防止颅内压升高。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的夹闭治疗和颅内动脉瘤体内放置弹簧圈的介入治疗,这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消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手术治疗的优点是可以根治,缺点是存在并发症的风险。此外,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创口小、成功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是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颅内动脉瘤患者要控制好情绪,少激动,同时避免外来刺激;每日测量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正常、平稳,特别要防止血压有大的波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如猛然起身、弯腰、负重、用力排便等都会引起血压剧烈波动,加大血流对颅内动脉瘤的冲击压力,使其破裂形成脑出血;大量饮酒也会诱发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所以规律饮食和作息同样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四川省冕宁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