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江银耳借巴中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之机,形成了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体系结构和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导、耳农参与的新格局,通江银耳产量连创新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巧搭平台,纵深推进科技园区建设。2015年12月巴中农业科技园区被认定为第七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江银耳成为巴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园区银耳生产企业积极带动老百姓把种植银耳、发展银耳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有效举措,不仅积极推广新品种、探究新技术,还组建农村专合组织抱团发展,实现银耳产业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转变,成为脱贫奔康致富的支柱产业。
外引内培,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培育电商企业1个,入驻电商5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拓展了产品营销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培育龙头企业6家、国家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1个、“星创天地”6家,组建研究院、研究所等科研机构5家,制定了《银耳栽培基地建设规范》《椴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等国家标准。推广银耳种植新技术5项,研发银耳新品种2个,实施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3项,科研总投入达3525万元。开发银耳精深加工产品16个,申请专利167件,发明专利58件,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林业产业创新奖2项。
创新驱动,银耳全产业链走向高端。着力建成通江银耳集聚示范区、新型农民培养区、产学研基地示范区,为食用菌产业链全链品牌增值提供“科技研发、高效生产、精深加工、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服务,开展银耳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技术、环境保护、产品加工等技术规程的研制,引领通江银耳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通江银耳全产业链的影响力、服务力和控制力。同时,打通银耳产业链上下游,推动银耳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保护小通江河流域10万亩原生态耳林资源,创新银耳仿野生、半地下、智能化、自动化控温式等栽培模式,规范采耳、烘干等加工工艺,提升银耳品质品牌。
示范辐射,通江银耳扶贫效果凸显。成立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出台《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一年止滑回升、三年实现倍增、五年稳步提升”五年发展规划。据统计,今年通江银耳标准菌种用量达146万袋(瓶),银耳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达120余家,示范基地将有效辐射带动全县30余个贫困村1万余人依托通江银耳产业脱贫致富。
(赵刚 张志森)